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mb概述 | 第12-15页 |
·甲烷氧化菌 | 第12页 |
·mb的发现 | 第12-13页 |
·mb的结构 | 第13-15页 |
·纳米金 | 第15-18页 |
·纳米金的合成 | 第15-16页 |
·纳米金的表征 | 第16-17页 |
·纳米金的应用 | 第17-18页 |
·mb介导纳米金合成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8-19页 |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不同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的研究 | 第21-30页 |
·引言 | 第21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1-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甲烷为碳源的甲基弯菌IMV 3011培养 | 第22页 |
·铬天青分光光度法测mb | 第22-23页 |
·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 | 第23页 |
·石蜡油增溶的甲烷作为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 | 第23页 |
·甲醇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 | 第23-24页 |
·甲烷和甲醇联合作为碳源培养发酵合成mb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铬天青分光光度法测mb | 第24-25页 |
·甲烷作为唯一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情况 | 第25页 |
·石蜡油增溶的甲烷作为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的情况 | 第25-27页 |
·甲醇为唯一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情况 | 第27-28页 |
·甲烷和甲醇联合作为碳源时甲烷氧化菌发酵合成mb情况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条件研究 | 第30-42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甲烷加甲醇为碳源的甲基弯菌IMV 3011培养 | 第31页 |
·mb的制备 | 第3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1页 |
·配制反应所需其他溶液 | 第31-32页 |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条件研究 | 第32-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mb和HAuCl_4摩尔比例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HQ添加量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反应时间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反应温度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反应pH值对mb介导纳米金合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合成条件对纳米金粒径的影响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机理研究 | 第42-53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2-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mb的发酵合成和分离纯化 | 第43页 |
·mb+HAuCl_4和mb+HAuCl_4+HQ的对比实验 | 第43页 |
·HAuCl_4+HQ和HAuCl_4+HQ+mb的对比实验 | 第43页 |
·mb失活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的对比实验 | 第43-44页 |
·mb与Cu(Ⅱ)配位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的对比实验 | 第44页 |
·Cu(Ⅱ)对mb介导合成的纳米金粒径的影响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mb催化还原Au(Ⅲ)活性 | 第44-45页 |
·mb对HQ还原Au(Ⅲ)的介导作用 | 第45-46页 |
·mb失活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的比较 | 第46-47页 |
·mb与Cu(Ⅱ)配位前后介导合成纳米金 | 第47-48页 |
·Cu(Ⅱ)对mb介导合成的纳米金粒径的影响 | 第48-49页 |
·mb介导纳米金合成机理推测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