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冠黑杨生长特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引言 | 第12-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林木个体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杨树生长数学模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树冠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林木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林木个体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9-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窄冠黑杨 1 号 | 第20页 |
| ·窄冠黑杨 2 号 | 第20页 |
| ·窄冠黑杨 11 号 | 第20-21页 |
| ·I-107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大田试验 | 第21-23页 |
| ·盆栽试验 | 第23-24页 |
| ·Logistic 方程建立与拟合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 ·四个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规律 | 第25-26页 |
| ·杨树无性系人工林生长规律 | 第26-32页 |
| ·胸径 | 第26-28页 |
| ·树高 | 第28-29页 |
| ·材积 | 第29-31页 |
| ·实验形数 | 第31页 |
| ·四个杨树无性系树皮平均材积比较 | 第31-32页 |
| ·杨树无性系生长过程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 ·生长预测模拟 | 第32页 |
| ·树高生长模拟 | 第32-33页 |
| ·胸径生长模拟 | 第33页 |
| ·材积生长模拟 | 第33-34页 |
| ·形态特征 | 第34-38页 |
| ·树冠轮生枝的长度比较 | 第34-35页 |
| ·决定最大冠幅轮生枝的比较 | 第35-36页 |
| ·决定最大冠幅轮生枝分布方程的拟合 | 第36-37页 |
| ·四个杨树无性系根系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 ·光合作用 | 第38-42页 |
| ·四个杨树无性系光合-光响应曲线 | 第38-39页 |
| ·四个杨树无性系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光响应 | 第39-40页 |
| ·四个杨树无性系苗期光合作用日变化 | 第40-42页 |
| ·生物量 | 第42-45页 |
| ·各无性系个体生物量 | 第42页 |
| ·树冠特性与生物量的相关性 | 第42-44页 |
| ·根冠比 | 第44-45页 |
| 4 讨论 | 第45-46页 |
| ·窄冠黑杨适宜营造的林分特征探讨 | 第45-46页 |
|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6页 |
| 5 结论 | 第46-49页 |
| ·窄冠黑杨苗期生长规律 | 第46页 |
| ·窄冠黑杨 5a 生人工林生长规律 | 第46-47页 |
| ·窄冠黑杨 logistic 方程预测 | 第47页 |
| ·窄冠黑杨树冠特征 | 第47-48页 |
| ·窄冠黑杨光合特性 | 第48页 |
| ·生物量与树冠相关性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