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地震预警的原理与类型 | 第10-11页 |
| ·地震预警原理 | 第10-11页 |
| ·地震预警类型 | 第11页 |
| ·地震预警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P 波震相捡拾 | 第16-38页 |
| ·本文所用的强震记录 | 第17-18页 |
| ·地震资料来源 | 第17页 |
| ·地震动记录的筛选 | 第17-18页 |
| ·本文捡拾 P 波震相的四种方法 | 第18-20页 |
| ·长短时平均(STA/LTA)方法 | 第18-19页 |
| ·AIC 准则方法 | 第19页 |
| ·长短时平均(STA/LTA)和 AIC 准则相结合的方法 | 第19-20页 |
| ·基于小波系数的 W-AIC 方法 | 第20页 |
| ·四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 第20-25页 |
| ·应用长短时平均(STA/LTA)方法 | 第20-21页 |
| ·应用 AIC 准则方法 | 第21-22页 |
| ·应用长短时平均(STA/LTA)和 AIC 准则相结合的方法 | 第22-23页 |
| ·应用 W-AIC 准则方法 | 第23-25页 |
| ·特殊地震动记录统计及处理分析 | 第25-32页 |
| ·特殊地震动记录统计 | 第25-26页 |
| ·特殊地震动记录处理 | 第26-28页 |
| ·捡拾结果错误分析 | 第28-32页 |
| ·捡拾结果统计 | 第32-35页 |
| ·小结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震级测定方法 | 第38-52页 |
| ·常用方法介绍 | 第38-41页 |
| ·τ_p~(max)方法 | 第38-39页 |
| ·τ_c方法 | 第39-40页 |
| ·P_d方法 | 第40页 |
| ·B-Δ方法 | 第40-41页 |
| ·算例 | 第41-45页 |
| ·P_d方法算例 | 第41-44页 |
| ·B-Δ方法算例 | 第44-45页 |
| ·地震记录 P 波到后前 3s 的 A/T、震源距和震级的关系 | 第45-50页 |
| ·加速度记录 A/T、震源距和震级拟合的关系 | 第46-47页 |
| ·速度记录 A/T、震源距和震级拟合的关系 | 第47-48页 |
| ·位移记录 A/T、震源距和震级拟合的关系 | 第48-49页 |
| ·拟合关系分析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傅里叶分析与震级测定 | 第52-72页 |
| ·傅里叶变换 | 第52-54页 |
| ·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 第52-53页 |
| ·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53-54页 |
| ·傅里叶变换最大幅值与震级的关系 | 第54-70页 |
| ·加速度记录傅里叶变换后最大幅值和震级的关系 | 第54-60页 |
| ·速度记录傅里叶变换后最大幅值和震级的关系 | 第60-65页 |
| ·位移记录傅里叶变换后最大幅值和震级的关系 | 第65-70页 |
| ·加速度、速度、位移记录拟合效果比较 | 第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算例 | 第72-82页 |
| ·两次地震信息 | 第72-73页 |
| ·P 波震相捡拾 | 第73-74页 |
| ·震级测定 | 第74-80页 |
| ·4.6 级地震震级测定 | 第75-78页 |
| ·7.0 级地震震级测定 | 第78-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2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