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论文

两种药物有效成分与有关物质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部分 西红花中西红花苷的提取工艺和含量分析第13-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西红花的主要化学成分第13-15页
     ·共轭多烯及糖苷类第13-14页
     ·挥发油第14-15页
     ·挥发油前体第15页
     ·其他第15页
   ·西红花中西红花苷的药理活性第15-18页
     ·防治糖尿病作用第16页
     ·抗氧化作用第16页
     ·减肥消脂作用第16页
     ·抗动脉粥样硬化第16-17页
     ·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第17页
     ·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第17页
     ·抗肿瘤作用第17-18页
     ·其他第18页
   ·西红花苷的提取方法概述第18-19页
     ·索氏提取法第18-19页
     ·超声提取法第19页
   ·西红花苷的定量分析第19-21页
     ·薄层扫描法第19页
     ·近红外分光光度色谱法第19-20页
     ·分光光度法第20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0页
     ·其他第20-21页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提取工艺优化第22-33页
   ·引言第22页
   ·仪器和试药第22-23页
   ·高效液相测定含量第23-24页
     ·色谱条件第23页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23页
     ·标准曲线与线性关系的考察第23页
     ·西红花中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的含量测定第23-24页
   ·提取条件对西红花苷的提取的影响第24-27页
     ·乙醇浓度对提取的影响第24-25页
     ·提取时间对提取的影响第25-26页
     ·提取温度对提取的影响第26-27页
   ·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第27-32页
     ·响应面设计方案与试验结果第27-28页
     ·模型的建立及其显著性检验第28-30页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第30-32页
   ·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提取工艺条件的验证第32页
   ·结果第32-33页
 第三章 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的含量测定第33-40页
   ·引言第33页
   ·仪器和试药第33-34页
   ·样品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条件第34-35页
     ·供试品的制备第34页
     ·色谱条件第34-35页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35页
   ·含量测定及方法学的考察第35-39页
     ·标准曲线与线性关系的考察第35-36页
     ·精密度试验第36-37页
     ·重复性试验第37页
     ·稳定性试验第37页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37-39页
     ·样品中的西红花苷-Ⅰ,苷-Ⅱ含量测定第39页
   ·小结第39-40页
 结论与展望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6页
第二部分 麻保沙星有关物质的制备和分析第46-94页
 第一章 绪论第46-59页
   ·麻保沙星的背景资料介绍第46-47页
   ·MBF有关物质及其质量标准第47-48页
     ·有关物质第47页
     ·MBF有关物质检测的质量标准第47-48页
   ·MBF有关物质产生来源第48-53页
     ·工艺杂质第48-52页
     ·降解产物第52-53页
   ·有关物质的制备方法第53-57页
     ·直接合成法第54-55页
     ·提取分离法第55-57页
   ·实验方案第57-59页
 第二章 MBF有关物质的制备第59-74页
   ·引言第59页
   ·仪器和试药第59-60页
   ·实验部分第60-67页
     ·MBF-A瓶母液中的有关物质的分离纯化第60-64页
     ·MBF-B瓶母液中的有关物质的分离纯化第64-67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67-72页
     ·结果第72页
     ·讨论第72-74页
 第三章 MBF主要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第74-87页
   ·引言第74页
   ·仪器与试药第74页
   ·HPLC法测定MBF的有关物质含量第74-86页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74-76页
     ·溶液的制备第76-82页
     ·线性关系考察第82-83页
     ·精密度试验第83-84页
     ·重复性实验第84页
     ·稳定性试验第84-85页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85页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85-86页
   ·结论第86-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附录第94-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枸杞子和栀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黄樱椒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辣椒素类似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