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1 十字花科根肿病 | 第10-12页 |
| ·根肿病症状及寄主范围 | 第10-11页 |
| ·根肿病病原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 ·病原菌形态 | 第11-12页 |
| ·休眠孢子形态 | 第11-12页 |
| ·游动孢子形态 | 第12页 |
| ·变形体形态 | 第12页 |
| 2 根肿菌生活史 | 第12-15页 |
| ·根肿菌初级游动孢子的萌发 | 第13-14页 |
| ·根毛侵染的时空动态 | 第14页 |
| ·次级原质团的发育 | 第14-15页 |
| 3 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 | 第15-18页 |
|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生理小种概念 | 第15-16页 |
| ·致病分化现象 | 第16-17页 |
| ·鉴别系统 | 第17-18页 |
| 4 根肿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8页 |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芸薹根肿菌侵染寄主及其发育过程观察 | 第19-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 ·供试菌系 | 第19页 |
| ·感病寄主品种 | 第19页 |
| ·试验试剂 | 第19页 |
| ·试验设备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 ·休眠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20页 |
| ·根肿菌初级游动孢子的萌发观察 | 第20页 |
| ·根毛侵染观察 | 第20-21页 |
| ·根组织切片制作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 ·休眠孢子形态学观察 | 第22-23页 |
| ·根肿菌初级游动孢子的萌发观察 | 第23页 |
| ·根毛侵染观察 | 第23-24页 |
| ·被侵染寄主根系中次级原质团的发育 | 第24-26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湖北省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 第27-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田间分离系的采集 | 第27页 |
| ·鉴别寄主 | 第27-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 ·菌土和培养土的制备 | 第28页 |
| ·接菌 | 第28页 |
| ·播种鉴别寄主 | 第28页 |
| ·病情调查与抗性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 ·生理小种划分 | 第29-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 ·病样采集结果 | 第30页 |
| ·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 第30-32页 |
| ·同一病田不同根肿菌田间分离系的致病力分化 | 第32-33页 |
| ·不同寄主上根肿菌田间分离系的致病力分化 | 第33-34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根肿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4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 ·根肿菌田间分离系采集 | 第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 ·供试RAPD引物 | 第36-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 ·休眠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37页 |
| ·休眠孢子DNA提取 | 第37-38页 |
| ·PCR扩增 | 第38-39页 |
|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来自同一病田的根肿菌田间分离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 ·来自不同病区的根肿菌田间分离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3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 附录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