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芜湖高新区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0-13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3-1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第15-25页 |
·高新区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国外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7-21页 |
·国外研究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 | 第19-21页 |
·研究现状与小结 | 第21页 |
·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关联机理 | 第21-23页 |
·高新区是实现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 第21-22页 |
·产业集群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22-23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阶段特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芜湖高新区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芜湖高新区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概况 | 第26-27页 |
·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 第29-30页 |
·电子信息产业 | 第30页 |
·节能环保产业 | 第30-31页 |
·服务外包产业 | 第31页 |
·合芜蚌高新区产业集群成熟度的模糊评价 | 第31-36页 |
·构建产业集群成熟度评价模型 | 第31-33页 |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第33-34页 |
·芜湖高新区成熟度的模糊评价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芜湖高新区的聚集效应分析 | 第36-42页 |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 第36页 |
·芜湖高新区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6-39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36-37页 |
·模型的应用 | 第37-39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统计层面的意义 | 第39-40页 |
·经济层面的意义 | 第40页 |
·政策启示 | 第40-42页 |
·重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 | 第40-41页 |
·优化产业结构 | 第41页 |
·大力引进人才 | 第41页 |
·积极吸引资本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产业集群下的芜湖高新区发展战略选择 | 第42-47页 |
·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42-46页 |
·内部的优势 | 第42-43页 |
·内部劣势 | 第43页 |
·外部的机遇 | 第43-44页 |
·外部的威胁 | 第44-45页 |
·SWOT 矩阵分析 | 第45-46页 |
·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提高芜湖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47-52页 |
·政府层面 | 第47-49页 |
·营造促进高新区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48页 |
·完善高新区创新服务平台 | 第48页 |
·优化高新区创新资源配置 | 第48-49页 |
·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 第49页 |
·集群层面 | 第49-50页 |
·加强集群竞争力 | 第49页 |
·构建创新竞争力 | 第49-50页 |
·提高环境竞争力 | 第50页 |
·完善发展竞争力 | 第50页 |
·高新区层面 | 第50-52页 |
·培育内生竞争力 | 第50-51页 |
·整合外生竞争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