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国语·晋语》论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一、 《晋语》与晋国第12-15页
 二、 《晋语》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三、 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国语·晋语》人物形象第19-32页
 一、 《晋语》人物的类型第19-22页
  (一) 明君贤臣第19页
  (二) 悲剧人物第19-20页
  (三) 反面人物第20页
  (四) 辅助人物第20页
  (五) 女性人物第20-21页
  (六) 小人物第21页
  (七) 群体人物第21-22页
 二、 人物形象特征第22-25页
  (一) 丰富性和复杂性第22-23页
  (二) 《晋语》人物形象的地域性特征第23-25页
 三、 《晋语》人物塑造手法第25-32页
  (一) “丛见法”:人物言行集中刻画的纪传体过渡趋势第25-26页
  (二) 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揭示第26-27页
  (三) 人物形象的对比彰显第27-28页
  (四) 人物刻画的“互见法”第28-29页
  (五) 言辞的魅力与人物的描写第29-30页
  (六) 润物细无声: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第30-32页
第三章 《国语·晋语》问对艺术和论辩技巧第32-45页
 一、 《晋语》问对的艺术第33-38页
  (一) 融儒雅经典与俚俗事语于一炉的问对蕴含第34-36页
  (二) 问对智慧的幽默表述方式第36-37页
  (三) 问对中的生动比喻第37页
  (四) “微而显”的讽谏艺术第37-38页
 二、 《晋语》论辩的技巧第38-42页
  (一) 寓大千世界于锦绣之口第38-39页
  (二) 君子风度与言说的气势第39-41页
  (三) 细腻的心理活动把握第41-42页
  (四) “嘉言美语”背后的严密论辩思维第42页
 三、 《晋语》问对和论辩语言特点第42-45页
第四章 《国语·晋语》与《左传》晋国记事比较第45-57页
 一、 内容上的比较第45-52页
  (一) 战争第46-48页
  (二) 乱难第48-50页
  (三) 会盟第50-51页
  (四) 朝聘第51-52页
 二、 记事特色的比较第52-57页
  (一) 都注重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第53-54页
  (二) 合理的想象和虚构第54页
  (三) 倒叙和预序手法第54-55页
  (四) 集腋成裘:连续叙事形成完整故事情节第55页
  (五) 关于体裁、结构、角度、风格第55-57页
第五章 《晋语》的艺术特色溯源第57-68页
 一、 《晋语》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第57-58页
 二、 《晋语》艺术特色渊源第58-68页
  (一) 殷商甲骨卜辞第58-59页
  (二) 商周金文第59-60页
  (三) 《周易》第60页
  (四) 《尚书》第60-64页
  (五) 《诗经》第64-68页
结论第68-69页
附录第69-76页
 一、 春秋时期晋国地图第69-70页
 二、 《国语·晋语》人物对话一览表第70-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陈与义诗中的画意
下一篇:俄汉词汇单位句法语义关系对照抽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