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盐胁迫发生机理 | 第12-13页 |
·盐害的主要成分 | 第12页 |
·盐胁迫发生机理 | 第12-13页 |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3-16页 |
·盐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13-14页 |
·渗透效应 | 第13-14页 |
·离子效应 | 第14页 |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页 |
·盐胁迫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4-15页 |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5-16页 |
·盐胁迫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16页 |
·植物的抗盐机理 | 第16-21页 |
·植物避盐机理 | 第16-17页 |
·植物耐盐机理 | 第17-21页 |
·形态适应 | 第17页 |
·渗透调节作用 | 第17-18页 |
·离子选择性吸收、运输及其区域化 | 第18-19页 |
·植物活性氧抗氧化系统保护 | 第19-20页 |
·盐胁迫蛋白的合成 | 第20页 |
·信号转导途径 | 第20-21页 |
·提高植物耐盐性的途径 | 第21页 |
·培育耐盐品种 | 第21页 |
·外源物质施用 | 第21页 |
·其它管理措施 | 第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盐胁迫对苦楝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30页 |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种子萌发实验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种子发芽指标和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4页 |
·幼苗植株生物量的测定 | 第24页 |
·幼苗植株苗高和根长的测定 | 第24页 |
·种子吸胀率测定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苦楝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5页 |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苦楝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25页 |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苦楝幼苗苗高的影响 | 第25页 |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苦楝幼苗根长的影响 | 第25页 |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苦楝幼苗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苦楝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26页 |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对苦楝种子吸胀速率的影响 | 第26-29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盐胁迫对苦楝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0-44页 |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0-34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30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31页 |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31页 |
·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第32页 |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ˉ.)含量测定 | 第32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33页 |
·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测定 | 第33页 |
·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还原型谷肤甘肤(GSH)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盐胁迫对苦楝种子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34-37页 |
·盐胁迫对苦楝种子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盐胁迫对苦楝种子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8-4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44-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4页 |
·苗高、地径的测定 | 第44页 |
·生物量增量的测定 | 第44页 |
·成活率测定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生物量变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50-5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和处理 | 第50页 |
·测定方法 | 第50-51页 |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第50页 |
·光合参数测定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51-54页 |
·盐胁迫对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第51-52页 |
·盐胁迫对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 | 第52页 |
·盐胁迫对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第52页 |
·盐胁迫对胞间 CO_2 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影响 | 第52-5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盐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56-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材料和处理 | 第56页 |
·测定方法 | 第56-58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56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56-57页 |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57页 |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57页 |
·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8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60页 |
·盐胁迫对苦楝叶片甜菜碱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盐胁迫对苦楝植株体内矿质离子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63-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页 |
·材料和处理 | 第63页 |
·测定方法 | 第63页 |
·Na~+、K~+、Ca~2+、Mg~2+含量测定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盐胁迫对苦楝植株不同器官 Ca~2+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盐胁迫对苦楝植株不同器官 Mg~2+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盐胁迫对苦楝植株不同器官 K~+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盐胁迫对苦楝植株不同器官 Na~+含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盐胁迫对苦楝植株不同器官 K/Na、Mg/Na、Ca/Na 的影响 | 第67-6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第八章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活性氧系统的影响 | 第71-8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4页 |
·材料和处理 | 第71页 |
·测定方法 | 第71-74页 |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ˉ.)含量测定 | 第71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71-72页 |
·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测定 | 第72-7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72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72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72-73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测定 | 第73页 |
·谷胧甘肤还原酶(GR)活性测定 | 第73页 |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的测定 | 第73-74页 |
·还原型谷肤甘肤(GSH)含量的测定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活性氧产生和细胞膜伤害的影响 | 第74-75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超氧阴离子 O2ˉ.含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丙二醛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75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79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 CAT 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77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 APX 活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 GR 活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 ASA 含量的影响 | 第79页 |
·盐胁迫对苦楝苗木叶片 GSH 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创新之处 | 第83页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