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极近距离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极近距离煤层的概念及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的特点 | 第11-13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顺序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底板岩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巷道布置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理论分析 | 第21-41页 |
| ·开采顺序的选择 | 第21-25页 |
| ·影响选择开采顺序的因素 | 第21-22页 |
| ·选择开采顺序的依据 | 第22-25页 |
| ·回采巷道的布置方式及其优缺点 | 第25-35页 |
| ·三种布置方式的优缺点 | 第28-29页 |
| ·煤柱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 ·煤柱宽度的留设及其支承压力的分布 | 第30-33页 |
| ·煤柱支承压力对底板的破坏范围研究 | 第33-35页 |
|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35-36页 |
| ·工程实例 | 第36-39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工作面地质条件 | 第36-37页 |
| ·开采顺序的选择 | 第37页 |
|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53页 |
| ·模拟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 ·数值模拟的目的及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 ·数值模拟的目的 | 第42页 |
| ·数值模拟的建立和内容 | 第42-44页 |
| ·数值模拟的过程 | 第44页 |
| ·数值模拟结论分析 | 第44-51页 |
| ·不同错距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第45-48页 |
| ·不同错距下巷道屈服破坏特征 | 第48-50页 |
| ·不同错距下巷道围岩移近量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回采巷道支护设计研究 | 第53-73页 |
| ·概述 | 第53-54页 |
| ·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 第54-56页 |
| ·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 | 第56-58页 |
| ·巷道支护理论及设计方法 | 第58-62页 |
| ·锚杆作用机理分析 | 第58-59页 |
| ·锚杆支护理论 | 第59-61页 |
|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 第61-62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 | 第62-69页 |
| ·回采巷道顶板受力分析 | 第62-64页 |
| ·顶锚杆参数确定 | 第64-67页 |
| ·锚索参数确定 | 第67-69页 |
| ·帮锚杆参数确定 | 第69页 |
| ·巷道支护方案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