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玉米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研究 | 第12-13页 |
·筛选标记基因 | 第12页 |
·报告基因 | 第12-13页 |
·目的基因 | 第13页 |
·草甘膦毒性机理与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草甘膦毒性机理 | 第13-14页 |
·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 第15-16页 |
·胚性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 第16页 |
·玉米幼胚转化体系 | 第16-17页 |
·茎尖 | 第17-18页 |
·叶片和颖片 | 第18页 |
·玉米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8-19页 |
·基因枪介导法 | 第19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 | 第19-21页 |
·农杆菌介导介导遗传转化原理 | 第19-20页 |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因素 | 第20-21页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21-22页 |
·电激法 | 第21页 |
·PEG介导法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植物材料与转基因受体 | 第23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3-24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常用药品基本溶液 | 第24-25页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5页 |
·侵染、培养幼胚所需培养基 | 第25-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mg2-epsps基因获得 | 第26-27页 |
·目的基因2mg2-epsps的扩增 | 第26页 |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产物凝胶回收 | 第27页 |
·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27-28页 |
·胶回收目的片段加A | 第27-28页 |
·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28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a | 第28-29页 |
·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转化大肠杆菌 | 第28-29页 |
·重组子的鉴定 | 第29页 |
·质粒提取 | 第29-30页 |
·对载体进行双酶切 | 第30页 |
·目的基因与载体pCAMBIA3301大片段的连接 | 第30-31页 |
·连接产物热激转化大肠杆菌 | 第31页 |
·与重组质粒的菌液PCR检测及测序、质粒的提取 | 第31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1页 |
3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31-32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1-32页 |
·菌液PCR检测阳性克隆 | 第32页 |
4 农杆菌浸染法转化玉米18-599R幼胚条件优化 | 第32-35页 |
·配制培养基及浸染液 | 第32页 |
·幼胚的准备 | 第32页 |
·菌液准备 | 第32-33页 |
·侵染前转化受体幼胚的处理与侵染 | 第33-34页 |
·洗菌与恢复培养 | 第34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统计 | 第34页 |
·大小不同幼胚的浸染 | 第34页 |
·不同浓度的筛选剂与头孢霉素 | 第34-35页 |
·采用最优组合浸染以及后期培养 | 第35页 |
5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35-39页 |
·T0代植株分子水平的检测 | 第35-37页 |
·再生植株DNA提取 | 第35-36页 |
·再生植株PCR检测 | 第36页 |
·转基因株系的测序验证 | 第36-37页 |
·T1代植株的检测 | 第37-39页 |
·T1代植株的PCR检测 | 第37页 |
·T1代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56页 |
1 目的基因2mg2-epsps的获得 | 第39-41页 |
2 植物表达载体p3301-2mg2-epsps的构建 | 第41-43页 |
3 2mg2-epsps基因遗传转化玉米幼胚条件优化 | 第43-51页 |
·热激与离心对幼胚浸染的影响 | 第43-48页 |
·幼胚大小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48-49页 |
·头孢霉素浓度对幼胚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筛选过程中草甘膦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4 农杆菌介导的2mg2-epsps基因对玉米幼胚转化 | 第51-52页 |
5 T0代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2-54页 |
6 T1代转基因植株检测 | 第54-56页 |
·T1代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第54-55页 |
·T1代转基因植株草甘膦抗性鉴定 | 第55页 |
·T1代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6-62页 |
1 筛选标记基因的利用 | 第56-57页 |
2 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57-61页 |
·热激与离心对农杆菌介导转化玉米幼胚的影响 | 第57-59页 |
·幼胚大小对幼胚浸染的影响 | 第59-60页 |
·头孢霉素浓度对浸染后幼胚的抑菌作用 | 第60页 |
·合适筛选剂浓度的确定 | 第60-61页 |
3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过程中污染控制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