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 | 第9-10页 |
1-2-2 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 第10-11页 |
1-2-3 教育的负功能研究 | 第11-12页 |
1-2-4 思想政治教育负态效应研究 | 第12页 |
1-2-5 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调查研究法 | 第13-14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14-16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 | 第14页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 第14-15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 第15页 |
§2-4 思想政治教育负态效应的研究 | 第1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概述 | 第16-19页 |
§3-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 第16-17页 |
3-1-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内涵 | 第16页 |
3-1-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特征 | 第16-17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负功能 | 第17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负态效应的内涵 | 第17页 |
§3-4 自我教育负态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 第17-18页 |
3-4-1 自我教育负态效应的概念 | 第17页 |
3-4-2 自我教育负态效应的表现 | 第17-1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4-1 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产生的宏观原因 | 第19-20页 |
4-1-1 社会培养目标的功利性 | 第19页 |
4-1-2 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课价值目标背离 | 第19页 |
4-1-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脱节 | 第19页 |
4-1-4 教师素质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 第19-20页 |
§4-2 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产生的微观原因 | 第20-21页 |
4-2-1 大学生心理素质原因 | 第20页 |
4-2-2 大学生缺乏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 第20页 |
4-2-3 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正确的价值观 | 第20页 |
4-2-4 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第20-2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21页 |
第五章 克服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的对策 | 第21-26页 |
§5-1 克服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的宏观对策 | 第21-24页 |
5-1-1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 | 第21-22页 |
5-1-2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第22页 |
5-1-3 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 | 第22-23页 |
5-1-4 建立负反馈系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第23-24页 |
§5-2 克服大学生自我教育负态效应的微观对策 | 第24-26页 |
5-2-1 教育主客体开展交往式教育 | 第24页 |
5-2-2 受教育者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 第24-25页 |
5-2-3 受教育者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25页 |
5-2-4 发挥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 第25页 |
5-2-5 通过真情实感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 第25-2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2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附录A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