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基于社会互构论视角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38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一) 选题背景第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基本概念阐释第14-20页
  (一) 贫困与城市贫困第14-19页
  (二) 转型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第19-20页
 三、相关研究综述第20-32页
  (一) 贫困理论研究第20-28页
  (二) 城市贫困的实证研究第28-31页
  (三) 对以往研究的简要评述第31-32页
 四、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第32-38页
  (一) 理论视角第32-33页
  (二) 研究方法第33-35页
  (三) 研究架构第35-38页
第二章 个人与社会互构下的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第38-57页
 一、城市贫困发生社会结构性因素第38-50页
  (一) 经济环境第38-42页
  (二) 制度变迁第42-50页
 二、城市贫困发生的个人行动性因素第50-54页
  (一) 组织依赖第50-52页
  (二) 资源、市场能力欠缺第52-54页
 三、个人与社会的互构第54-57页
第三章 制度与行动的互构: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第57-93页
 一、制度与行动第57-60页
  (一) 制度第57-58页
  (二) 行动第58-59页
  (三) 制度与行动的关系第59-60页
 二、制度变迁中的行动回应第60-66页
  (一) 市场适应下的行动选择:主动退出寻求活路第60-62页
  (二) 生存危机下的行动选择:积极的抑或消极的对抗第62-66页
 三、行动回应下的反贫制度建构第66-88页
  (一) 预防性制度的建构与参与第66-73页
  (二) 再就业政策的建构与参与第73-81页
  (三) 救助性制度的建构与参与第81-88页
 四、基本生活保障下的行动选择第88-93页
  (一) 个体经营第89-90页
  (二) 打零工第90页
  (三) 流动小商贩第90-93页
第四章 多元救助主体参与与贫困群体生存压力第93-121页
 一、家庭网支持与生存压力缓解第93-99页
  (一) 经济支持第95-97页
  (二) 生活照料第97-98页
  (三) 情感支持第98-99页
 二、社会组织贫困救助与生存压力改变第99-106页
  (一) 政府委托社区福利的供给与缺失第100-103页
  (二) 社区组织福利的供给与缺失第103-105页
  (三) 非营利组织福利的供给与缺失第105-106页
 三、市场排斥、企业策略行为与生存压力加剧第106-121页
  (一) 市场排斥与生存压力加剧第106-112页
  (二) 企业策略行为与生存压力加剧第112-12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121-131页
 一、基本结论第121-123页
  (一) 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一种相互建构的过程第121-122页
  (二) 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行动遵循的是一种来自内部的生存压力第122页
  (三) 中间组织的多元互动亦影响着城市贫困群体生存压力的改变第122-123页
 二、对策建议第123-127页
  (一) 继续发挥政府在贫困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123-124页
  (二) 增强个人的参与热情和能力第124-125页
  (三) 继续发挥家庭网的减贫功效第125页
  (四) 发挥社区在治贫减贫中功能第125-126页
  (五) 增强非营利组织在治贫减贫中的参与第126页
  (六) 减少市场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排斥第126-127页
 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127-129页
 四、研究的不足第129-131页
  (一) 选样的局限性第129-130页
  (二) 理论应用的局限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附录第139-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
下一篇:行政与自治:社区体制改革中的权力关系研究--以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