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固耦合的车内噪声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车内噪声的来源和控制方法 | 第14-28页 |
·车内噪声来源 | 第14-20页 |
·车内噪声发生机理及传播途径 | 第14-16页 |
·汽车内部的噪声特性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汽车内部的玻璃风窗共振 | 第17-18页 |
·汽车内部空腔共鸣现象 | 第18-20页 |
·车内噪声控制方法 | 第20-24页 |
·减弱噪声源的噪声辐射 | 第20页 |
·隔绝噪声传播途径 | 第20-21页 |
·采取吸声方式降低噪声 | 第21-22页 |
·被动降噪策略 | 第22-23页 |
·主动降噪策略 | 第23-24页 |
·其他噪声控制方式 | 第24页 |
·汽车车身板件的声学贡献有限元分析 | 第24-27页 |
·声学边界元法 | 第25页 |
·车内声场贡献度分析 | 第25页 |
·声学贡献度分析理论 | 第25-26页 |
·声学传递向量(ATV)方法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汽车噪音声-固耦合的基本理论 | 第28-37页 |
·声-固耦合场分析 | 第29页 |
·声-固耦合有限元方程 | 第29-30页 |
·声-固耦合模态方程 | 第30-31页 |
·汽车车身声-固耦合有限元分析 | 第31-35页 |
·声-固耦合有限元形函数 | 第31-32页 |
·声-固耦合有限元的系统矩阵 | 第32-34页 |
·声-固耦合的声学模态分析 | 第34-35页 |
·汽车声-固耦合的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无内饰材料汽车噪声声-固耦合分析 | 第37-49页 |
·Virtual Lab Acoustic概述 | 第37-38页 |
·无内饰材料汽车噪声声-固耦合模型建立 | 第38-44页 |
·汽车噪声声-固耦合仿真流程 | 第38-39页 |
·车身有限元单元模型选择 | 第39-41页 |
·建立车内声学有限元网格 | 第41-42页 |
·建立白车身结构网格和结构模态 | 第42-43页 |
·建立驾驶员头部场点网格 | 第43-44页 |
·无内饰材料汽车噪声声-固耦合模型分析 | 第44-48页 |
·声固耦合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人耳旁声压频率响应函数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有内饰材料汽车噪声声-固耦合分析 | 第49-62页 |
·内饰材料的声学贡献 | 第49-52页 |
·多孔性内饰材料的参数 | 第50-52页 |
·双层隔音结构的应用 | 第52页 |
·有内饰材料汽车噪声声-固耦合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有内饰材料汽车噪声声-固耦合模型分析 | 第53-61页 |
·有内饰材料汽车声腔模态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有内饰材料汽车耦合声场的分布 | 第54-56页 |
·有内饰材料汽车场点的声压分布 | 第56-57页 |
·有内饰材料汽车人耳旁声压的频率响应函数 | 第57-60页 |
·内饰材料对于人耳旁声压频率响应函数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汽车车身板件的声学贡献有限元分析 | 第62-71页 |
·ATV法分析板块贡献度 | 第62-63页 |
·车身板件贡献度模型建立 | 第63-65页 |
·建立板块贡献度边界元模型 | 第63-64页 |
·建立驾驶室人耳离散点模型 | 第64页 |
·建立车身板件贡献度模型 | 第64-65页 |
·车身板件贡献度模型分析 | 第65-70页 |
·求解并分析振动云图 | 第65-66页 |
·分析场点声压响应曲线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论文总结 | 第71页 |
·本文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