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拖延现象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拖延的概念 | 第12-14页 |
·拖延的分类 | 第14-15页 |
·拖延的原因 | 第15-17页 |
·时间贴现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时间贴现的概念 | 第17-18页 |
·时间贴现的性质 | 第18-24页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24-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研究构想 | 第25-26页 |
·总体研究框架 | 第25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拖延量表的修订及大学生拖延现状调查 | 第26-40页 |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26页 |
·研究对象与工具 | 第26-29页 |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量表的翻译与校正 | 第27页 |
·量表信度检验 | 第27-28页 |
·量表效度检验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结果 | 第30-36页 |
·大学生拖延现状 | 第30-31页 |
·唤醒型拖延与回避型拖延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 第31-32页 |
·唤醒型拖延与回避型拖延在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 第32-33页 |
·唤醒型拖延与回避型拖延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 第33-34页 |
·唤醒型拖延与回避型拖延人口变量的交互效应检验 | 第34-36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6-39页 |
·大学生拖延现状分析 | 第36页 |
·唤醒型拖延与回避型拖延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唤醒型拖延与回避型拖延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页 |
·唤醒型拖延与回避型拖延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的时间贴现差异性研究 | 第40-58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的时间贴现的间隔效应与数量效应研究 | 第40-51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4页 |
·实验对象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实验程序 | 第42-44页 |
·研究结果 | 第44-48页 |
·大学生时间贴现的整体情况 | 第44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时间贴现的数量效应 | 第44-46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时间贴现的间隔效应 | 第46-4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8-51页 |
·大学生时间贴现的整体情况分析 | 第48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时间贴现的数量效应分析 | 第48-49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时间贴现的间隔效应分析 | 第49-51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的时间贴现的领域特异性研究 | 第51-56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研究对象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实验设计 | 第52页 |
·实验程序 | 第52-53页 |
·研究结果 | 第53-55页 |
·大学生群体时间贴现的领域特异性整体情况 | 第53-54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时间贴现领域特异性情况 | 第54-5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5-56页 |
·大学生群体时间贴现的领域特异性整体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时间贴现领域特异性分析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58-61页 |
·研究的效度讨论 | 第58页 |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58页 |
·被试及数据处理 | 第58页 |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58-60页 |
·大学生拖延的整体情况 | 第59页 |
·大学生不同类型拖延者的时间贴现情况 | 第59-60页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60-61页 |
·本研究的创新 | 第60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