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能芯的结构改进及其自清洁性能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强化传热基础理论 | 第17-20页 |
·传热分类 | 第17页 |
·强化传热途径 | 第17-18页 |
·场协同原理 | 第18-20页 |
·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有源强化传热技术 | 第20-22页 |
·机械搅拌 | 第20-21页 |
·表面振动 | 第21页 |
·流体脉动 | 第21-22页 |
·外加磁场 | 第22页 |
·外加电场 | 第22页 |
·无源强化传热技术 | 第22-27页 |
·螺旋管 | 第22-23页 |
·添加物 | 第23页 |
·粗糙表面 | 第23-25页 |
·扩展表面 | 第25页 |
·扰流元件 | 第25-27页 |
·涡流发生器 | 第27页 |
·除垢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污垢介绍 | 第27-28页 |
·除垢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28-29页 |
·除垢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9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洁能芯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数值模拟 | 第32-60页 |
·实验条件 | 第32-34页 |
·洁能芯的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36页 |
·光管验证实验 | 第36-37页 |
·模拟方法 | 第37-41页 |
·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37-39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39-41页 |
·转子叶片截面形状的改进 | 第41-4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流体流动特性的对比 | 第43-45页 |
·速度及温度场对比 | 第45-48页 |
·传热及阻力特性结果对比 | 第48-49页 |
·转子叶片边缘开槽 | 第49-5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传热及阻力特性结果对比 | 第5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洁能芯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 第60-74页 |
·螺旋阶梯转子与低流阻转子相间排列 | 第60-66页 |
·实验方案 | 第60-62页 |
·传热特性 | 第62-64页 |
·阻力特性 | 第64-65页 |
·综合性能评价 | 第65-66页 |
·螺旋开槽转子与低流阻转子相间排列 | 第66-73页 |
·实验方案 | 第66-69页 |
·传热特性 | 第69-70页 |
·阻力特性 | 第70-71页 |
·综合性能评价 | 第71-73页 |
·质量对比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洁能芯自清洁性能的研究 | 第74-94页 |
·模拟方法 | 第74-79页 |
·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74-78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78-79页 |
·温度场及浓度场模拟结果 | 第79-83页 |
·入口浓度对污垢形成的影响 | 第83-87页 |
·污垢沉积率、剥蚀率的模拟结果 | 第84-86页 |
·污垢热阻的模拟结果 | 第86-87页 |
·入口流速对污垢形成的影响 | 第87-91页 |
·污垢沉积率、剥蚀率的模拟结果 | 第87-90页 |
·污垢热阻的模拟结果 | 第90-91页 |
·洁能芯转子结构对污垢形成的影响 | 第91-93页 |
·污垢沉积率、剥蚀率的模拟结果 | 第91-92页 |
·污垢热阻的模拟结果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94-96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6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06-107页 |
附录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