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2页 |
·饮用水传统处理工艺 | 第15-16页 |
·饮用水处理新工艺 | 第16-22页 |
·炭砂生物滤池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22-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4-27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7-33页 |
·工艺流程 | 第27页 |
·试验装置 | 第27-29页 |
·水质情况 | 第29-30页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炭砂生物滤池的过滤特性 | 第33-39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浊度的去除特性 | 第33-35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浊度去除的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浊度去除的去除效果 | 第34-35页 |
·炭砂生物滤池水头损失 | 第35页 |
·炭砂生物滤池反冲洗方式 | 第35-37页 |
·水冲洗 | 第36页 |
·气、水反冲洗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炭砂生物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39-51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COD_(Mn)的去除特性 | 第39-41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COD_(Mn)的总体去除特性 | 第39-40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COD_(Mn)的沿程去除特性 | 第40-41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UV_(254)的去除特性 | 第41-44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UV_(254)的总体去除特性 | 第42-43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UV_(254)的沿程去除特性 | 第43-44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NH_4~+-N的去除特性 | 第44-46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NH_4~+-N的总体去除特性 | 第44-45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NH_4~+-N的沿程去除特性 | 第45-46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NO_2~--N的去除特性 | 第46-49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NO_2~--N的总体去除特性 | 第46-47页 |
·炭砂生物滤池对NO_2~--N的沿程去除特性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曝气炭砂生物滤池工艺研究 | 第51-79页 |
·炭砂生物滤池去除NH_4~+-N的限制性因素 | 第51-52页 |
·炭砂生物滤池表层曝气工艺研究 | 第52-55页 |
·表层曝气对NH_4~+-N的去除情况 | 第52-53页 |
·表层曝气对NO_2~--N的去除情况 | 第53-54页 |
·表层曝气对NO_3~--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54-55页 |
·表层曝气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第55页 |
·炭砂生物滤池0.2m深度曝气工艺研究 | 第55-59页 |
·0.2m深度曝气对NH_4~+-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56-57页 |
·0.2m深度曝气对NO_2~--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57-58页 |
·0.2m深度曝气对NO_3~--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58-59页 |
·炭砂生物滤池0.4m深度曝气工艺研究 | 第59-61页 |
·0.4m深度曝气对NH_4~+-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59-60页 |
·0.4m深度曝气对NO_2~--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0页 |
·0.4m深度曝气对NO_3~--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0-61页 |
·炭砂生物滤池0.6 m深度曝气工艺研究 | 第61-67页 |
·气水比和氨氮去除负荷关系研究 | 第61-63页 |
·0.6m深度曝气对NH_4~+-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3-65页 |
·0.6m深度曝气对NO_2~--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5-66页 |
·0.6m深度曝气对NO_3~--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6-67页 |
·炭砂生物滤池0.8m深度曝气工艺研究 | 第67-70页 |
·0.8m深度曝气对NH_4~+-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8页 |
·0.8m深度曝气对NO_2~--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8-69页 |
·0.8m深度曝气对NO_3~--N的去除情况研究 | 第69-70页 |
·深度与氨氮去除负荷关系研究 | 第70-72页 |
·滤层曝气对滤池结构的影响(以0.6m深度曝气,气水比为0.25为例) | 第72-75页 |
·曝气生物滤池“坐床现象” | 第73-74页 |
·曝气生物滤池水头损失 | 第74页 |
·曝气生物滤池出水浊度 | 第74-75页 |
·曝气对初滤水的影响 | 第75-77页 |
·曝气对初滤水浊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曝气对初滤水颗粒数的影响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本文所得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