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白粉菌的危害 | 第13页 |
·白粉菌的系统分类研究 | 第13-21页 |
·白粉菌科(Family)及科以上的分类研究 | 第13-14页 |
·白粉菌亚科(Subfamily)的分类研究 | 第14页 |
·白粉菌属(Genus)的分类研究 | 第14-20页 |
·白粉菌种(Species)的分类研究 | 第20-21页 |
·白粉菌系统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关于危害木本植物的球针壳属Phyllactinia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的形态特征 | 第21页 |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的分类历史 | 第21-22页 |
·桑生球针壳Phyllactinia moricola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桑生球针壳Phyllactinia moricola的研究历史 | 第22-23页 |
·桑生球针壳Phyllactinia moricola对桑树的危害 | 第23页 |
·分子生物学在白粉菌分子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rDNA在白粉菌的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 | 第24-25页 |
·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ISSR)技术 | 第25页 |
·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7-3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7-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云南桑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31-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病叶特征 | 第32-33页 |
·菌丝 | 第33-34页 |
·分生孢子梗 | 第34页 |
·分生孢子 | 第34页 |
·子囊果及附属丝 | 第34-35页 |
·子囊及子囊孢子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云南桑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发芽的多样性 | 第37-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分生孢子萌发的观察 | 第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 | 第37-38页 |
·分生孢子发芽的多样性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五章 云南桑白粉病病原菌ITS序列分析 | 第41-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主要缓冲液配方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真菌ITS通用引物 | 第43页 |
·PCR扩增及凝胶电泳的检测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PCR扩增与凝胶电泳 | 第43页 |
·病原菌的ITS序列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ITS rDNA同源性分析 | 第44-45页 |
·IT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发表论文、专利及参加课题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