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情感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休谟情感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 第12-19页 |
(一) 经验论的一般原则 | 第12-14页 |
1. 知觉、印象和观念 | 第12-13页 |
2. 人性科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 第13-14页 |
(二) 温和的怀疑论 | 第14-17页 |
1. 休谟说的感觉印象的来源 | 第14页 |
2. 对演绎理性的怀疑 | 第14-15页 |
3. 关于物质存在和精神实体的怀疑 | 第15页 |
4. 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 第15-17页 |
(三) 休谟的哲学思想同他的伦理学之间的关联 | 第17-19页 |
二、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内容 | 第19-34页 |
(一) 休谟眼中的理性 | 第19-22页 |
1. 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 第19-22页 |
2. 理性在行为发生中的作用 | 第22页 |
3. 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 第22页 |
(二) 情感伦理学 | 第22-29页 |
1. 人性为道德的基础 | 第22-25页 |
2. 同感,沟通利己到利他的桥梁 | 第25-26页 |
3. 斯密对休谟的修证 | 第26-27页 |
4. 关于休谟法则 | 第27-29页 |
(三) 情感伦理学的德性体系 | 第29-34页 |
1. 人为之德和自然之德 | 第29-32页 |
2. 三种典型德性 | 第32-34页 |
三、休谟情感伦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 第34-43页 |
(一) 对功利主义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二) 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 评价 | 第36-41页 |
1. 休谟伦理学的历史脉络和理论贡献 | 第36-37页 |
2. 人性为道德的基础被康德所继承 | 第37-38页 |
3. 正义起源于人的自私 | 第38-39页 |
4. 休谟伦理学的不足 | 第39-40页 |
5. 休谟伦理学的历史地位 | 第40-41页 |
(四) 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迪 | 第41-43页 |
1. 道德情感 | 第41页 |
2. 道德的效用 | 第41页 |
3. “中国梦”与道德教育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