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系统分析法 | 第11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三、理论研究法 | 第11-12页 |
四、利益分析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公共政策 | 第19页 |
二、公共政策执行 | 第19-20页 |
三、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 第20页 |
四、政策执行主体 | 第20-21页 |
五、政策执行目标群体 | 第21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简介 | 第21-23页 |
一、利益博弈理论 | 第21-22页 |
二、外部性理论 | 第22-23页 |
三、管理控制理论 | 第23页 |
第三章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偏差及危害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政策执行偏差 | 第26-29页 |
一、附加执行 | 第26-27页 |
二、象征执行 | 第27页 |
三、选择执行 | 第27页 |
四、机械执行 | 第27-28页 |
五、拖延执行 | 第28页 |
六、野蛮执行 | 第28页 |
七、替换执行 | 第28-29页 |
八、对抗执行 | 第29页 |
第三节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偏差危害 | 第29-32页 |
一、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 第29-31页 |
二、对行政执法主体影响 | 第31-32页 |
三、对行政执法目标群体影响 | 第32页 |
第四章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偏差原因 | 第32-52页 |
第一节 利益博弈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一、委托代理理论:执行主体与上级政策间的纵向博弈 | 第34-36页 |
二、囚徒困境理论:执行主体间旳横向博奔 | 第36-37页 |
三、外部性理论:政策目标群体与其他相关群体的利益博奔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主体因素 | 第39-43页 |
一、利益因素 | 第39页 |
二、心理因素 | 第39-40页 |
三、认知因素 | 第40-41页 |
四、素质因素 | 第41-42页 |
五、执行方式因素 | 第42页 |
六、沟通协调因素 | 第42-43页 |
七、弹性权力因素 | 第43页 |
第三节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目标群体因素 | 第43-46页 |
一、利益因素 | 第43-44页 |
二、认知因素 | 第44页 |
三、素质因素 | 第44-45页 |
四、信息沟通因素 | 第45页 |
五、利益表达因素 | 第45-46页 |
第四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因素 | 第46-50页 |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 | 第46页 |
二、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 | 第46-47页 |
三、控制机制不完善 | 第47-48页 |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48-49页 |
五、协调机制不完善 | 第49页 |
六、评估激励机制不科学 | 第49-50页 |
七、政策咨询机制缺失 | 第50页 |
第五节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行政文化因素 | 第50-52页 |
一、个人利益导向,重权轻责 | 第50-51页 |
二、官本位思想重管理、轻服务 | 第51页 |
三、重人治轻法治 | 第51页 |
四、重权威、轻民主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偏差矫正 | 第52-64页 |
第一节 矫正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主体偏差 | 第52-55页 |
一、引导和调整利益取向 | 第52页 |
二、心理调适 | 第52-53页 |
三、认知矫正 | 第53-54页 |
四、提高素质 | 第54页 |
五、优化执行方式 | 第54-55页 |
六、促进沟通协调 | 第55页 |
七、规范弹性权力 | 第55页 |
第二节 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目标群体 | 第55-57页 |
一、调整利益 | 第55-56页 |
二、认知纠偏 | 第56-57页 |
三、提升素质 | 第57页 |
四、加强信息沟通 | 第57页 |
第三节 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 | 第57-61页 |
一、优化组织结构 | 第57-58页 |
二、完善信息沟通和传递机制 | 第58-59页 |
三、强化监督机制 | 第59页 |
四、构建协调机制 | 第59-60页 |
五、优化评估激励机制 | 第60-61页 |
六、建立政策咨询机制 | 第61页 |
第四节 培育积极行政执法文化 | 第61-64页 |
一、培育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行政文化 | 第61-62页 |
二、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 | 第62页 |
三、人治向法治转变 | 第62-63页 |
四、提倡高效行政理念 | 第63页 |
五、培育廉洁行政文化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