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烟草挥发酸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烟叶挥发酸的种类和特性 | 第9页 |
·烟叶挥发酸的测定方法 | 第9-10页 |
·水蒸气蒸馏酸碱滴定法 | 第9页 |
·同时蒸馏萃取与 GC/MS 相结合的方法 | 第9页 |
·固相微萃取与 GC/MS 相结合的方法 | 第9页 |
·加速溶剂萃取与 GC/MS 相结合的方法 | 第9-10页 |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法 | 第10页 |
·自动化学分析法 | 第10页 |
·近红外光谱法 | 第10页 |
·影响烟草挥发酸含量的主要因素 | 第10-12页 |
·基因型 | 第10页 |
·产地 | 第10-11页 |
·成熟度 | 第11页 |
·陈化和醇化 | 第11页 |
·人工发酵 | 第11-12页 |
·其他因素 | 第12页 |
·挥发酸与烟草品质的关系 | 第12页 |
·烟草挥发碱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我国烟叶挥发碱含量状况 | 第12页 |
·烟叶挥发碱的测定方法 | 第12-13页 |
·水蒸气蒸馏酸碱滴定 | 第12-13页 |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测定法 | 第13页 |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 | 第13页 |
·近红外光谱 | 第13页 |
·自动分析仪 | 第13页 |
·流动分析仪 | 第13页 |
·影响烟草挥发碱含量的主要因素 | 第13-16页 |
·产地 | 第13-14页 |
·降水 | 第14页 |
·施肥 | 第14-15页 |
·打顶 | 第15页 |
·成熟度 | 第15页 |
·陈化和醇化 | 第15页 |
·人工发酵 | 第15-16页 |
·其他措施 | 第16页 |
·挥发碱与外观质量的关系 | 第16页 |
·挥发碱与其他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16页 |
·挥发碱与pH 的关系 | 第16-17页 |
·挥发碱与烟气成分的关系 | 第17页 |
·挥发碱与感官质量的关系 | 第17-18页 |
2 引言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材料来源 | 第19页 |
·取样步骤及要求 | 第19页 |
·分样与制样方法 | 第19-20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0-22页 |
·挥发酸、挥发碱 | 第20页 |
·常规化学成分 | 第20页 |
·中性香气物质 | 第20页 |
·感官质量 | 第20-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8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数量特征 | 第22-24页 |
·烤烟挥发酸含量的分布状况 | 第22-23页 |
·烤烟挥发碱含量的分布状况 | 第23-24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分析 | 第24-28页 |
·不同烟区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 第24页 |
·不同省份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 第24-26页 |
·不同部位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 第26页 |
·不同年份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 第26-27页 |
·不同品种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 第27页 |
·不同香型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 第27-28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与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28-29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 第29-32页 |
·烤烟挥发酸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 第29-31页 |
·烤烟挥发碱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 第31-32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 第32-38页 |
·烤烟挥发酸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 第32-35页 |
·烤烟挥发碱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 第35-3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8-42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状况及其变异 | 第38-39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39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 第39-40页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英文摘要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