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17页 |
·巴蜀园林与中原园林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地域性园林的研究状况 | 第13页 |
·园林比较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名人纪念园林的释义与特征 | 第14-15页 |
·名人纪念园林的释义及分类 | 第14页 |
·名人纪念园林的范围特征 | 第14-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文化的脉络 | 第15页 |
·比较的意义 | 第15页 |
·笔者的主观趋动性 | 第15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15-17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6-17页 |
2 巴蜀与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概述 | 第17-24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概述 | 第17-20页 |
·巴蜀区域范围 | 第17页 |
·巴蜀现存主要名人纪念园林分布 | 第17-20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概述 | 第20-23页 |
·中原区域范围 | 第20页 |
·中原现存主要名人纪念园林分布 | 第20-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3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历史发展比较 | 第24-32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发展 | 第24-27页 |
·古巴蜀时期——孕育期:商、周(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221 年) | 第24页 |
·秦汉魏晋时期——生成期(公元前220 年——公元589 年) | 第24-25页 |
·唐宋时期——兴盛期(公元589 年——公元1271 年) | 第25-26页 |
·元明清时期——成熟期(公元1271 年——公元1911 年) | 第26-27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发展 | 第27-31页 |
·夏、商、周时期——孕育期(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221 年) | 第27-28页 |
·秦汉魏晋时期——生成期(公元前221 年——公元589 年) | 第28-29页 |
·唐宋时期——兴盛期(公元589 年——公元1271 年) | 第29-30页 |
·元明清时期——成熟期(公元1271 年——公元1911 年)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4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外部环境比较 | 第32-35页 |
·自然环境比较 | 第32页 |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32页 |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32页 |
·社会经济比较 | 第32-33页 |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社会经济因素 | 第32-33页 |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社会经济因素 | 第33页 |
·园林体系比较 | 第33-34页 |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园林体系因素 | 第33页 |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园林体系因素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5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文化思想比较 | 第35-42页 |
·影响巴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文化思想因素 | 第35-37页 |
·古巴蜀人宗教、民俗文化的影响 | 第35页 |
·英雄先贤崇拜思想 | 第35页 |
·富足喜游的民俗 | 第35页 |
·文人精神的影响 | 第35-36页 |
·士族文人的造园活动 | 第35-36页 |
·名人文化 | 第36页 |
·道家精神的影响 | 第36-37页 |
·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37页 |
·影响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的文化思想因素 | 第37-41页 |
·古人原始自然观念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上天和日月崇拜 | 第37页 |
·山岳和灵水崇拜 | 第37-38页 |
·文人精神的影响 | 第38-39页 |
·圣贤文化的熏陶 | 第38页 |
·名流文化的促进 | 第38-39页 |
·名人造园活动的影响 | 第39页 |
·中原文化的影响 | 第39-41页 |
·史前文化的普照 | 第39页 |
·儒家精神的理想 | 第39-40页 |
·佛家的精神意境 | 第40页 |
·道家的精神追求 | 第40-41页 |
·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41页 |
·民族融合的影响 | 第41页 |
·异域文化的交流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6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构成要素比较 | 第42-66页 |
·园林建筑比较 | 第42-47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建筑 | 第42-44页 |
·主体建筑 | 第42-43页 |
·次要建筑 | 第43-44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建筑 | 第44-47页 |
·主体建筑 | 第45-47页 |
·次要建筑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页 |
·园林山石比较 | 第47-50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山石 | 第47-49页 |
·自然山石环境 | 第47-48页 |
·掇山置石 | 第48页 |
·山石选材及造型 | 第48-49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山石 | 第49-50页 |
·自然山石环境 | 第49页 |
·掇山置石 | 第49页 |
·山石类型及造型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园林水体比较 | 第50-55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水体 | 第50-52页 |
·江河溪流 | 第50页 |
·湖池泉瀑 | 第50-51页 |
·理水方式 | 第51-52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水体 | 第52-54页 |
·江河溪流 | 第52-53页 |
·湖、池、井 | 第53页 |
·理水方式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园林植物比较 | 第55-58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植物 | 第55-56页 |
·植物品种 | 第55页 |
·栽植形式 | 第55-56页 |
·植物成景佳例 | 第56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植物 | 第56-58页 |
·植物品种 | 第56-57页 |
·栽植形式 | 第57页 |
·植物成景佳例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园林交通比较 | 第58-61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交通 | 第58-60页 |
·园路 | 第58-59页 |
·其他交通方式 | 第59-60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交通 | 第60页 |
·园路 | 第60页 |
·其他交通方式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园林小品比较 | 第61-65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小品 | 第61-63页 |
·墙垣、漏窗、洞门、照壁 | 第61-62页 |
·牌坊、碑刻、雕像、楹联 | 第62-63页 |
·桌凳、灯具、盆景 | 第63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小品 | 第63-65页 |
·墙垣、漏窗、洞门、照壁 | 第63-64页 |
·牌坊、碑刻、雕像、楹联 | 第64-65页 |
·桌凳、灯具、盆景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7 巴蜀和中原名人纪念园林空间游览比较 | 第66-75页 |
·园林空间比较 | 第66-70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园林空间 | 第66-69页 |
·空间构成要素 | 第66页 |
·空间布局 | 第66-68页 |
·空间处理 | 第68页 |
·空间序列 | 第68-69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园林空间 | 第69-70页 |
·空间构成要素 | 第69页 |
·空间形式 | 第69页 |
·空间处理 | 第69-70页 |
·空间序列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页 |
·游览习俗的比较 | 第70-75页 |
·巴蜀名人纪念园林游览习俗 | 第71-72页 |
·传统游园习俗 | 第71-72页 |
·民风民俗 | 第72页 |
·中原名人纪念园林游览习俗 | 第72-74页 |
·游园习俗 | 第72-73页 |
·民风民俗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8 巴蜀与中原同一名人纪念园林实例比较 | 第75-93页 |
·同一名人纪念园林实例的比较意义 | 第75页 |
·成都武侯祠与南阳武侯祠的比较 | 第75-81页 |
·园林简介 | 第75-76页 |
·造园思想比较 | 第76-77页 |
·成都武侯祠造园思想 | 第76-77页 |
·南阳武侯祠造园思想 | 第77页 |
·造园手法比较 | 第77-79页 |
·成都武侯祠造园手法 | 第77-78页 |
·南阳武侯祠造园手法 | 第78-79页 |
·造园要素比较 | 第79-80页 |
·保护开发比较 | 第80-81页 |
·成都武侯祠保护开发 | 第80页 |
·南阳武侯祠保护开发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页 |
·成都杜甫草堂与巩义杜甫陵园的比较 | 第81-86页 |
·园林简介 | 第81-82页 |
·造园思想比较 | 第82-83页 |
·成都杜甫草堂造园思想 | 第82-83页 |
·巩义杜甫陵园造园思想 | 第83页 |
·造园手法比较 | 第83-84页 |
·成都杜甫草堂造园手法 | 第83-84页 |
·巩义杜甫陵园造园手法 | 第84页 |
·造园要素比较 | 第84-85页 |
·保护开发比较 | 第85-86页 |
·成都杜甫草堂保护开发 | 第85-86页 |
·巩义杜甫陵园保护开发 | 第86页 |
·小结 | 第86页 |
·眉山三苏祠与郏县三苏园的比较 | 第86-93页 |
·园林简介 | 第86-87页 |
·造园思想比较 | 第87-88页 |
·眉山三苏祠造园思想 | 第87-88页 |
·郏县三苏园造园思想 | 第88页 |
·造园手法比较 | 第88-90页 |
·眉山三苏祠造园手法 | 第88-89页 |
·郏县三苏园造园手法 | 第89-90页 |
·造园要素比较 | 第90-91页 |
·保护开发比较 | 第91-92页 |
·眉山三苏祠保护开发 | 第91页 |
·郏县三苏园保护开发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3页 |
·二者的相似之处 | 第93页 |
·二者的差异之处 | 第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英文摘要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