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的哲学意义及诗学特征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 从作品的哲学思想角度研究 | 第8-10页 |
二、 从作品风格特征角度研究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地下室手记》在作家创作中的地位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地下室手记》—“地下人”的诞生 | 第13-19页 |
一、 “地下室”的内涵 | 第13-15页 |
二、 “地下人”—俄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 第15-19页 |
第二节 作家生平与“地下人”诞生的联系 | 第19-22页 |
一、 青少年时代与“地下人”的诞生 | 第19-21页 |
二、 苦役、流放与“地下人”的诞生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地下人”的诞生在作家创作中的地位 | 第22-26页 |
一、 社会哲理小说创作的序曲 | 第22-23页 |
二、 超人理论的基石 | 第23-24页 |
三、 “地下人”家族的鼻祖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地下室手记》的哲学意义 | 第27-43页 |
第一节 哲学意义上的沉沦 | 第27-32页 |
一、 两种“地下室” | 第27-28页 |
二、 沉沦与堕落的辩证关系 | 第28-31页 |
三、 复活之路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地下室手记》中的存在主义因素 | 第32-36页 |
一、 关于存在主义 | 第33-34页 |
二、 存在主义哲学与“地下人”的观点之比较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存在主义视域下人的悲剧命运 | 第36-42页 |
一、 人性的内在矛盾 | 第36-38页 |
二、 选择的自由 | 第38-40页 |
三、 自由的悲剧道路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地下室手记》的诗学特征 | 第43-57页 |
第一节 作品哲学思想与诗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43-47页 |
一、 复调小说理论 | 第43-44页 |
二、 小说哲学思想与诗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复调的艺术特色 | 第47-52页 |
一、 对话性的自白 | 第47-49页 |
二、 故意的文体丑陋 | 第49-50页 |
三、 “地下人”形象构造上的独特艺术重心 | 第50-51页 |
四、 反证艺术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体裁特点与其文化根源 | 第52-56页 |
一、 发展了的“梅尼普斯讽刺” | 第53-54页 |
二、 体裁特点的文化根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