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强制行政:我国地方政府的主导行政模式 | 第18-32页 |
(一) 强制行政的内涵和特征 | 第18-19页 |
1. 强制行政的涵义 | 第18-19页 |
2. 强制行政的特征 | 第19页 |
(二) 1949—1978年,地方政府强制行政的形成与强化 | 第19-24页 |
1. 背景 | 第19-20页 |
2. 形成与强化的过程 | 第20-22页 |
3. 强制行政的表现 | 第22-24页 |
4. 强制行政的影响 | 第24页 |
(三) 1978年至今,地方政府强制行政模式虽有所改变,但仍居主导 | 第24-31页 |
1. 地方政府强制行政有所转变的原因及其表现 | 第24-25页 |
2. 地方政府强制行政依然普遍 | 第25-30页 |
3. 强制行政的影响 | 第30-31页 |
(四) 小结 | 第31-32页 |
二、走向服务行政: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模式转型的目标方向 | 第32-40页 |
(一) 服务行政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 | 第32-33页 |
1. 概念 | 第32页 |
2. 内涵 | 第32-33页 |
3. 意义 | 第33页 |
(二) 从强制行政走向服务行政的必要性 | 第33-36页 |
1. 理论逻辑 | 第33-35页 |
2. 现实依据 | 第35-36页 |
(三) 地方政府对服务行政的实践探索及其初步成效 | 第36-40页 |
1. “一站式”服务运行机制 | 第36-37页 |
2. 公民听证会制度 | 第37-38页 |
3.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第38-40页 |
三、地方政府从强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40-44页 |
(一) 传统“官—民”文化与公众民主意识相对立 | 第40页 |
(二) 旧的体制惯性与新的运行机制相违背 | 第40-41页 |
(三) 政府行政方式滞后与时代要求相脱节 | 第41-42页 |
(四) 对上负责的体制与为公众服务的要求相矛盾 | 第42页 |
(五) 地方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明显不足 | 第42-44页 |
四、实现地方政府从强制行政向服务行政成功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一) 改变传统行政文化,着力培育与服务行政相适应的职业理念 | 第44-45页 |
(二)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不断优化地方政府社会发展环境 | 第45-46页 |
(三)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着力提高地方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 第46页 |
(四) 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树立地方政府科学的政绩观 | 第46-47页 |
(五)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地方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 | 第47-49页 |
五、结论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件一 | 第54-56页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