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引言 | 第11页 |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1-14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 | 第12-13页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13-14页 |
·锂离子电池各组成部分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正极材料 | 第14-15页 |
·隔膜材料 | 第15-17页 |
·电解液 | 第17页 |
·负极材料 | 第17-19页 |
·粘结剂及电极结构 | 第19-20页 |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材料制备 | 第27-28页 |
·材料表征 | 第28-32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XRD) | 第2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 第28页 |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G) | 第28-29页 |
·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 第29页 |
·粒度分析(Particle size analysis) | 第29页 |
·接触角测试(Contact angle test) | 第29页 |
·比表面积测试(Specific surface area test) | 第29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Electrochemical performace test)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硅基负极材料制备研究 | 第32-42页 |
·球磨工艺研究 | 第32-34页 |
·球磨硅粒度及比表面积分析 | 第32-33页 |
·球磨硅的 XRD 分析 | 第33页 |
·球磨硅的 SEM 分析 | 第33-34页 |
·本节小结 | 第34页 |
·粘结剂选择 | 第34-38页 |
·不同粘结剂对应电极的 XRD 分析 | 第34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集流体的润湿性分析 | 第35-36页 |
·不同粘结剂对应电极的 SEM 分析 | 第36页 |
·不同粘结剂对应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6-37页 |
·本节小结 | 第37-38页 |
·混料方式比较 | 第38-41页 |
·粒度分析 | 第38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8-39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9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本节小结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研究 | 第42-57页 |
·硅/石墨复合负极材料 | 第42-46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2-43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3-44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本节小结 | 第46页 |
·硅/石墨/铜复合负极材料 | 第46-51页 |
·热重分析 | 第47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7-48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8-50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本节小结 | 第51页 |
·微米硅/纳米硅共混负极材料 | 第51-55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2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3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本节小结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包覆改性研究 | 第57-65页 |
·包覆葡萄糖 | 第57-64页 |
·热重分析 | 第58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60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61-62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