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和多功能优化设计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插图第14-18页
表格第18-1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3页
   ·引言第19-21页
   ·多胞金属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概述第21-25页
     ·多胞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第21-24页
     ·多胞金属材料的热性能第24-25页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第25-31页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第26-27页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第27-30页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热性能研究第30-31页
   ·本文工作目的及主要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数值模型和力学性能第33-43页
   ·引言第33-34页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数值模型第34-40页
     ·梯度蜂窝的生成方法第34-37页
     ·细观参数统计第37-39页
     ·有限元模型第39-40页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40-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第43-71页
   ·引言第43-44页
   ·质量块冲击响应第44-51页
     ·密度梯度对能量吸收的影响第44-48页
     ·密度梯度对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第48-51页
   ·恒速冲击响应第51-66页
     ·变形图样第51-54页
     ·变形模式和临界冲击速度第54-59页
     ·变形模式分类图第59页
     ·局部工程应变第59-61页
     ·力-时间曲线第61-66页
   ·能量吸收机理的讨论第66-69页
     ·恒速冲击第66-68页
     ·质量块冲击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4章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中冲击波传播的理论模型第71-101页
   ·引言第71-72页
   ·恒速冲击模型第72-79页
     ·冲击波形成在冲击端处第73-75页
     ·冲击波同时形成在冲击端与支撑端处第75-79页
     ·数值验证第79页
   ·考虑应变强化的冲击波模型第79-88页
     ·冲击波模型第79-80页
     ·有限元模型第80-83页
     ·变形特征第83-84页
     ·理论预测与数值结果比较第84-88页
   ·质量块冲击情形第88-98页
     ·单波传播模型第88-90页
     ·双波传播模型第90-94页
     ·数值验证第94-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5章 温度梯度场中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第101-117页
   ·引言第101-102页
   ·梯度多胞金属的热性能第102-104页
   ·温度梯度场中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104-107页
     ·不同温度下的多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104-106页
     ·温度梯度场中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106-107页
   ·温度梯度场中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动态冲击响应第107-110页
     ·变形特征第107-108页
     ·能量吸收特性第108-109页
     ·名义应力-时间曲线第109-110页
   ·温度梯度场中的冲击模型第110-115页
     ·单波传播模型第110-111页
     ·双波传播模型第111-113页
     ·数值验证第113-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6章 梯度多胞金属材料的多功能设计第117-127页
   ·引言第117-118页
   ·耐撞性设计第118-125页
     ·对冲击物的防护第118-122页
     ·热环境中对被冲击物的防护第122-125页
   ·隔热性能设计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7-131页
   ·全文工作总结第127-129页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历史语境和组织模式研究
下一篇:信息反馈机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