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医案探讨麻杏石甘汤证治规律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麻杏石甘汤现代研究进展 | 第11-27页 |
| 1 临床应用 | 第11-20页 |
| ·内科 | 第11-15页 |
| ·外科 | 第15-16页 |
| ·儿科 | 第16-19页 |
| ·皮肤科 | 第19页 |
| ·五官科 | 第19-20页 |
| 2 药理研究 | 第20-27页 |
| ·镇咳作用 | 第20页 |
| ·祛痰作用 | 第20页 |
| ·平喘作用 | 第20-21页 |
| ·解热作用 | 第21页 |
| ·抗炎作用 | 第21页 |
| ·抗过敏作用 | 第21页 |
| ·免疫作用 | 第21-22页 |
|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第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 第二部分 麻杏石甘汤方证研究 | 第27-34页 |
| 1 条文解析 | 第27页 |
| 2 病因与脉症 | 第27-28页 |
| 3 方药与配伍 | 第28-30页 |
| ·麻黄 | 第28-29页 |
| ·石膏 | 第29页 |
| ·杏仁 | 第29页 |
| ·甘草 | 第29-30页 |
| ·麻黄与石膏的配伍规律 | 第30页 |
| ·其它药物配伍 | 第30页 |
| 4 证治规律 | 第30-31页 |
| 5 类证鉴别 | 第31-32页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 第31页 |
| ·麻黄汤证 | 第31页 |
| ·小青龙汤证 | 第31-32页 |
| ·葛根芩连汤证 | 第32页 |
| 6 后世医家发挥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 第三部分 麻杏石甘汤医案文献分析 | 第34-7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4-41页 |
| ·资料来源 | 第34-35页 |
| ·文献纳入标准 | 第35页 |
| ·文献资料规范 | 第35-39页 |
| ·文献录入 | 第39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 3 结果统计 | 第41-63页 |
| ·发病地区统计 | 第41-42页 |
|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 | 第42-43页 |
| ·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 第43-45页 |
| ·病名统计 | 第45-48页 |
| ·证型统计 | 第48页 |
| ·症状统计 | 第48-50页 |
| ·舌脉统计 | 第50-54页 |
| ·药物统计结果 | 第54-63页 |
| 4 结论 | 第63-64页 |
| 5 讨论 | 第64-75页 |
| ·麻杏石甘汤证主要症状的病机分析 | 第65-66页 |
| ·麻杏石甘汤证舌脉分析 | 第66-67页 |
| ·麻杏石甘汤证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 | 第67-68页 |
| ·麻杏石甘汤证的药物加减变化规律 | 第68-69页 |
| ·中日两国中药剂量的比较探讨 | 第69-71页 |
| ·经典医案选录 | 第71-75页 |
| 6 问题与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