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前言 | 第11-18页 |
| ·猪圆环病毒感染 | 第11-14页 |
| ·病原 | 第11-12页 |
| ·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3-14页 |
| ·PCV2 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PCV2 传统疫苗 | 第14页 |
| ·PCV2 新型疫苗 | 第14-15页 |
| ·IL-15 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IL-15 简介 | 第16页 |
| ·IL-15 对 T 细胞的影响 | 第16页 |
| ·IL-15 对 NK 细胞的影响 | 第16页 |
| ·IL-15 对 B 细胞的影响 | 第16页 |
| ·IL-15 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 ·质粒、菌株、毒株与细胞 | 第18页 |
|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 ·主要工具酶、抗体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盒 | 第18页 |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18-1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30页 |
| ·PCV2 ORF2 基因原核与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19-22页 |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以及抗原性质鉴定 | 第22-23页 |
| ·PCV2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3-25页 |
| ·pVAX1-PCV2-ORF2 和 pVAX1-pIL-15 体外表达检测 | 第25页 |
| ·质粒免疫及免疫效果检测 | 第25-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0-45页 |
| ·PCV2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0-34页 |
| ·PCV2 ORF2 基因编码 Cap 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30-31页 |
| ·表达蛋白的纯化 | 第31-32页 |
| ·多克隆抗体的检测 | 第32-34页 |
| ·PCV2 ORF2 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4页 |
| ·真核表达质粒 pVAX1-PCV2-ORF2 与 pVAX1-pIL-15 体外表达检测 | 第34-35页 |
| ·体液免疫应答检测 | 第35-37页 |
| ·PCV2 抗体检测 | 第35-36页 |
| ·中和抗体检测 | 第36-37页 |
| ·细胞免疫应答检测 | 第37-40页 |
|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37页 |
| ·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变化 | 第37-39页 |
| ·IFN-γ和 IL-4 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 ·疫苗保护效果检测 | 第40-45页 |
| ·体重变化 | 第40-41页 |
| ·PCV2 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 ·病理变化 | 第42页 |
| ·生殖系统变化 | 第42-45页 |
| 4.讨论 | 第45-48页 |
| ·可溶性蛋白的纯化 | 第45页 |
|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 ·ORF2 基因的选择 | 第45页 |
|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45页 |
| ·攻毒剂量和攻毒方式的确定 | 第45页 |
| ·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 第45-47页 |
| ·体液免疫应答 | 第45-46页 |
| ·细胞免疫应答 | 第46页 |
| ·疫苗保护效果 | 第46-47页 |
| ·与其他PCV2新型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 5.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61页 |
| 附件 | 第61-6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