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12-21页 |
(一) 对价理论的产生及其衰落 | 第12-14页 |
(二) 弃权与禁止反言的产生和发展 | 第14-19页 |
1. 弃权的概念及其在英美法的发展 | 第14-16页 |
2. 禁反言规则的概念及其在判例法上的发展 | 第16-18页 |
3. 衡平禁反言与允诺禁反言的区别 | 第18-19页 |
(三) 我国保险法中引入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的法理依据 | 第19-21页 |
二、保险法中弃权与禁止反言的适用 | 第21-32页 |
(一) 弃权的适用 | 第21-27页 |
1. 弃权的构成要件 | 第22-25页 |
2. 弃权适用的限制 | 第25-27页 |
(二) 禁止反言的适用 | 第27-30页 |
1. 禁止反言的构成要件 | 第27-29页 |
2. 禁止反言适用的限制 | 第29-30页 |
(三) 弃权与禁止反言的比较 | 第30-31页 |
(四) 我国保险法关于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的体现和适用 | 第31-32页 |
三、借鉴弃权与禁止反言完善我国的保险法律制度 | 第32-42页 |
(一) 借鉴弃权与禁止反言完善我国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32-35页 |
1. 我国诚信原则的地位和发展决定了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的不可缺失 | 第32-34页 |
2. 我国保险法规定的不足要求我们引入弃权与禁止反言 | 第34-35页 |
(二) 借鉴弃权和禁止反言原则完善我国保险法律制度的构想——结合具体法律条文 | 第35-42页 |
1. 合同订立阶段行为的完善 | 第35-39页 |
2. 合同履行阶段行为的完善 | 第39-41页 |
3. 保险理赔阶段行为的完善 | 第41-42页 |
四、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谢辞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