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学合作的案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 ·协同创新 | 第14-19页 |
| ·科学合作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协同创新 | 第20-21页 |
| ·科学合作 | 第21-24页 |
| ·对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24-25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 ·个案研究法 | 第25-27页 |
| ·科学计量学方法 | 第27-31页 |
| ·数据的来源 | 第31-33页 |
| 第3章 高校理学科学创新中的组织合作 | 第33-52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和客体的分析 | 第33-36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的比例变化 | 第33-34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和客体的效果变化 | 第34-35页 |
| ·不同合作类型对高校创新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时,不同合作类型比例的变化 | 第36-50页 |
| ·高校科学创新过程中协同发展的趋势 | 第36-37页 |
| ·六校不同合作类型的发展趋势 | 第37-42页 |
| ·六校不同合作类型相对创新效果系数的变化 | 第42-47页 |
| ·不同合作类型对创新效果的影响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高校工学科学创新组织合作 | 第52-69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和客体的分析 | 第52-54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的比例变化 | 第52-53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和客体的效果变化 | 第53页 |
| ·不同合作类型对高校创新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时,不同合作类型比例的变化 | 第54-67页 |
| ·高校科学创新过程中协同发展的趋势 | 第54-55页 |
| ·六校不同合作类型的发展趋势 | 第55-60页 |
| ·六校不同合作类型相对创新效果系数的变化 | 第60-64页 |
| ·不同合作类型对创新效果的影响 | 第64-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5章 高校医学科学创新组织合作 | 第69-86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和客体的分析 | 第69-72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的比例变化 | 第69-70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和客体的效果变化 | 第70-71页 |
| ·不同合作类型对高校创新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 ·高校作为创新主体时,不同合作类型比例的变化 | 第72-84页 |
| ·高校科学创新过程中协同发展的趋势 | 第72-73页 |
| ·六校不同合作类型的发展趋势 | 第73-77页 |
| ·六校不同合作类型相对创新效果系数的变化 | 第77-81页 |
| ·不同合作类型对创新效果的影响 | 第81-84页 |
| ·小结 | 第84-8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91页 |
| ·结论 | 第86-88页 |
| ·建议 | 第88-89页 |
| ·研究不足 | 第89页 |
|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附录 | 第95-108页 |
| 附录 1 创新过程中组织合作类型的判定 | 第95-100页 |
| 附录 2 WOS 学科与我国学科门类对应 | 第100-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