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1.注意概述 | 第8-10页 |
| ·注意的内涵 | 第8页 |
| ·注意的相关理论 | 第8-9页 |
| ·注意的选择理论 | 第8页 |
| ·特征整合理论(Ferture-integration theory,FIT) | 第8页 |
| ·注意资源分配模型 | 第8-9页 |
| ·解剖学理论-注意网络理论 | 第9页 |
| ·注意网络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 ·正常人的注意网络实证研究 | 第9-10页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 第10页 |
| ·对多种疾病的实证研究 | 第10页 |
| 2.情绪概述 | 第10-13页 |
| ·情绪的内涵及分类 | 第10-11页 |
| ·情绪的成分及测量 | 第11-12页 |
| ·情绪与注意的实证研究 | 第12-13页 |
| ·积极情绪与注意 | 第12页 |
| ·消极情绪与注意 | 第12-13页 |
| 3.情绪调节概述 | 第13-18页 |
| ·情绪调节的内涵 | 第13页 |
| ·情绪调节的类型 | 第13-14页 |
|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及策略 | 第14-16页 |
| ·情绪调节的过程 | 第14-15页 |
| ·情绪调节策略 | 第15-16页 |
| ·情绪调节与认知理论模型 | 第16页 |
| ·自动加工观 | 第16页 |
| ·注意资源分配模型 | 第16页 |
| ·调节损耗模型 | 第16页 |
| ·情绪调节的实证研究 | 第16-18页 |
| ·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 第16-17页 |
| ·情绪调节与认知的实证研究 | 第17-18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 1.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3.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0-29页 |
| 1.实验研究一 | 第20-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被试选取 | 第20页 |
| ·实验设计 | 第2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 ·实验程序 | 第20-22页 |
| ·被试填写基本信息,同时评定当前的情绪强度 | 第20页 |
| ·观看视频、评定当前的情绪强度 | 第20-21页 |
| ·注意网络测试 | 第21-22页 |
| ·实验处理 | 第22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2-25页 |
| ·情绪评定效果 | 第22-23页 |
| ·三种情绪条件下注意网络的效率 | 第23-24页 |
| ·性别与注意网络的方差分析 | 第24页 |
| ·年龄与注意网络的方差分析 | 第24-25页 |
| 2. 实验研究二 | 第25-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被试选取 | 第25页 |
|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实验程序 | 第25-26页 |
| ·实验处理 | 第26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6-29页 |
| ·情绪评定结果分析 | 第26页 |
| ·负性情绪诱发后下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注意网络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性别与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 第27-29页 |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及结论 | 第29-36页 |
| 1. 实验结果讨论 | 第29-34页 |
| ·不同情绪诱发组的情绪评定 | 第29-30页 |
| ·情绪状态与注意的关系 | 第30-32页 |
| ·负性情绪状态下情绪调节策略与注意的关系 | 第32-34页 |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4页 |
|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4. 研究展望 | 第35页 |
| 5. 实验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附录 | 第39-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