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秸秆还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及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综述第9-24页
   ·纤维素及纤维素酶的简介第9-13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第13-18页
   ·本研究涉及的方法第18-21页
   ·论文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研究特色第22-24页
2 引言第24-25页
3 材料和方法第25-37页
   ·材料第25-29页
     ·秸秆还田的六种处理第25页
     ·培养基第25页
     ·试剂及配制方法第25-27页
     ·仪器及药品第27-29页
   ·方法第29-37页
     ·土壤DNA 的提取方法第29-30页
     ·PCR扩增第30-31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第31-32页
     ·DGGE 条带的回收和重新扩增第32页
     ·DGGE 条带的克隆和转化第32-33页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第33页
     ·菌种鉴定第33-35页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5页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第35页
     ·实验方法第35-37页
4 结果第37-47页
   ·16S rDNA的结果分析第37-41页
     ·DNA 提取第37页
     ·PCR 扩增第37-38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第38-40页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析第40-41页
   ·筛选的纤维素降解菌的系统发育树第41-43页
   ·XWS-12 菌株的分离第43页
   ·菌株 XWS-12 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第43页
   ·葡糖糖标准曲线第43-44页
   ·液体发酵结果分析第44-46页
     ·不同碳源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4页
     ·不同氮源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4页
     ·不同发酵时间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4-45页
     ·不同 pH 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第45页
     ·不同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45-46页
   ·酶学性质研究第46-47页
     ·酶的最适温度值及纤维素酶热稳定性第46页
     ·酶的最适 pH 值及 pH 稳定性第46-47页
5 讨论第47-50页
6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介第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巢湖两个入湖河口沉积物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下一篇:玉米NPR类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