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综述 | 第9-24页 |
·纤维素及纤维素酶的简介 | 第9-13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本研究涉及的方法 | 第18-21页 |
·论文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特色 | 第22-24页 |
2 引言 | 第24-25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5-37页 |
·材料 | 第25-29页 |
·秸秆还田的六种处理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页 |
·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5-27页 |
·仪器及药品 | 第27-29页 |
·方法 | 第29-37页 |
·土壤DNA 的提取方法 | 第29-30页 |
·PCR扩增 | 第30-31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31-32页 |
·DGGE 条带的回收和重新扩增 | 第32页 |
·DGGE 条带的克隆和转化 | 第32-33页 |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33页 |
·菌种鉴定 | 第33-35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4 结果 | 第37-47页 |
·16S rDNA的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DNA 提取 | 第37页 |
·PCR 扩增 | 第37-38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38-40页 |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析 | 第40-41页 |
·筛选的纤维素降解菌的系统发育树 | 第41-43页 |
·XWS-12 菌株的分离 | 第43页 |
·菌株 XWS-12 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43页 |
·葡糖糖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液体发酵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不同碳源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44页 |
·不同氮源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44页 |
·不同发酵时间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 pH 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5-46页 |
·酶学性质研究 | 第46-47页 |
·酶的最适温度值及纤维素酶热稳定性 | 第46页 |
·酶的最适 pH 值及 pH 稳定性 | 第46-47页 |
5 讨论 | 第47-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