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3-57页 |
·研究背景 | 第23-2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2页 |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32-5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32-43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43-52页 |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 第5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52-54页 |
·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54-5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4-56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第二章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第57-80页 |
·草原牧区与生态移民的基本概念 | 第57-62页 |
·草原牧区及基本问题 | 第57-59页 |
·生态移民的基本内涵 | 第59-60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的界定与性质 | 第60-62页 |
·生态移民与工程移民、避灾移民、扶贫移民的区别 | 第62-63页 |
·生态移民与工程移民的区别 | 第62页 |
·生态移民与避灾移民、扶贫移民的差异 | 第62-63页 |
·对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共性特征的认识 | 第63-65页 |
·反思与觉醒的产物 | 第63-64页 |
·与反贫困紧密相联 | 第64页 |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 第64页 |
·以实现“生态”与“生计”统筹双赢为目标 | 第64-65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的理论基础 | 第65-80页 |
·生态承载理论 | 第65-69页 |
·恢复生态理论 | 第69-71页 |
·反贫困理论 | 第71-74页 |
·人口迁移理论 | 第74-7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78-80页 |
第三章 草原牧区实施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及移民范围的确定 | 第80-95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的必要性——以内蒙古为例 | 第80-88页 |
·缓解牧区人口过快增长与生态资源矛盾加剧的迫切需要 | 第80-83页 |
·缓解牧区草原牲畜严重超载,给草原植被恢复以转机的迫切需要 | 第83-86页 |
·摆脱恶劣生存环境,求得未来更好发展的实际需要 | 第86-88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的可行性与艰巨性 | 第88-89页 |
·移民范围的确定与分类 | 第89-95页 |
·移民范围的确定与指标选择依据 | 第89-92页 |
·移民范围的分类与评价标准 | 第92-95页 |
第四章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 | 第95-130页 |
·迁移动力形成的机理及运行规律 | 第95-99页 |
·迁移动力形成的机理 | 第95-96页 |
·迁移动力的运行过程及一般规律 | 第96-99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动力机制的构建 | 第99-105页 |
·政府的推动与问题 | 第99-100页 |
·牧民的迁移动力与阻力 | 第100-102页 |
·迁入地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 第102-103页 |
·相关方的互动与合力 | 第103-105页 |
·牧民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05-127页 |
·文献简述及模型选择 | 第105-107页 |
·Logit 模型的数据说明及样本描述 | 第107-116页 |
·牧民对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认知 | 第116-118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迁移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8-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牧区生态移民动力培育与平衡机制的建立 | 第127-130页 |
第五章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安置地与产业选择 | 第130-148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安置地选择的原则及条件 | 第130-137页 |
·安置地的选择原则 | 第130-131页 |
·安置地的选择条件 | 第131-134页 |
·安置地的类型选择与安置方式 | 第134-137页 |
·案例:5 个移民村 87 户移民对安置地选择条件分析 | 第137-143页 |
·5 个移民村 87 户移民实地调研汇总 | 第137-143页 |
·产业安置的选择与条件 | 第143-148页 |
第六章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迁移计划与迁移方式 | 第148-164页 |
·迁移计划设计 | 第148-152页 |
·迁移计划的重要性与说明 | 第148页 |
·制定迁移计划的指导思想与解释 | 第148-149页 |
·移民生产发展计划 | 第149-151页 |
·移民发展能力培训计划 | 第151-152页 |
·迁移组织安排 | 第152-154页 |
·建立移民搬迁代办机构与职责 | 第153页 |
·落实迁入地安顿措施 | 第153-154页 |
·解除移民搬迁后遗留事项 | 第154页 |
·移民迁移方式选择与过渡期 | 第154-156页 |
·内蒙古巴林右旗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计划实例 | 第156-164页 |
·安置计划 | 第156页 |
·安置标准 | 第156-157页 |
·建设内容 | 第157页 |
·资金投入计划 | 第157-158页 |
·组织计划 | 第158-159页 |
·资金管理计划 | 第159-164页 |
第七章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迁移效应评价与风险分析 | 第164-186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迁移效应评价 | 第164-177页 |
·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164-173页 |
·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73-175页 |
·移民迁移效应评价实例 | 第175-177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迁移的主要风险 | 第177-186页 |
·评价贫困风险指标体系 | 第179-180页 |
·AHP 贫困风险模型构建 | 第180-182页 |
·数据来源 | 第182页 |
·评价模型应用 | 第182-184页 |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风险防控 | 第184-186页 |
第八章 人畜迁出后的草场管护形式与管护效果 | 第186-195页 |
·制定严格的人畜退出草场管护与植被恢复条例 | 第186-188页 |
·重新确立管护优先、生态为主的草场功能定位 | 第186-187页 |
·授权组建草场管护专业队伍,加强草场管护工作 | 第187-188页 |
·草原管护形式的确定与评价 | 第188-190页 |
·提高草场管护效果的思路与措施 | 第190-195页 |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 第191页 |
·构建草场共管协调机制 | 第191-192页 |
·建立“以黑补绿”长效机制 | 第192-193页 |
·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提高管护者素质和能力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10页 |
致谢 | 第210-213页 |
作者简介 | 第213-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