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松嫩草地光合特性对增温和氮素施加的响应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1章 前言第13-22页
   ·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增温对植物的影响第16-18页
     ·增温对植物个体同化能力的影响第16-17页
     ·增温对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7页
     ·增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第17-18页
     ·增温对光合产物的影响第18页
   ·氮沉降对植物的影响第18-20页
     ·氮沉降对植物个体同化能力的影响第19页
     ·氮沉降对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9-20页
     ·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第20页
     ·氣沉降对光合产物的影响第2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3页
   ·研究地点的自然概况第22-24页
   ·技术路线第24-25页
   ·实验设计与取样方法第25-32页
     ·模拟温度升高实验第25页
     ·模拟氮沉降实验第25-26页
     ·野外试验取样第26-27页
     ·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方法第27-28页
     ·群体光合的测定第28-29页
     ·土壤呼吸的测定第29-30页
     ·光合产物的测定第30-32页
   ·数据分析第32-33页
第3章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优势物种个体同化能力的影响第33-50页
   ·大气环境指标第33-34页
     ·四年的大气温度和降雨量第33页
     ·光合有效辐射第33-34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同化能力的影响第34-42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光合速率(Pn)的影响第34-35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气孔导度(Gs)的影响第35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蒸腾速率(Tr)的影响第35-36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第36-37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水气压匮缺(VPD)的影响第37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第37-38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光饱和点的影响第38-40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CO_2饱和点的影响第40-42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个体同化能力的影响第42-49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光合速率(Pn)的影响第42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气孔导度(Gs)的影响第42-43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蒸腾速率(Tr)的影响第43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第43-44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水气压匮缺(VPD)的影响第44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第44-46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光饱和点的影响第46-47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CO_2饱和点的影响第47-49页
   ·结果与讨论第49-50页
第4章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群落光合能力的影响第50-56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的影响第50-51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的影响第51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呼吸(ER)的影响第51-53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生态系统蒸腾作用(ET)的影响第53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56页
第5章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土壤呼吸的影响第56-61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56-57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第57-58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土壤温度敏感性(Q_(10))的影响第58-59页
   ·结果与讨论第59-61页
第6章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地优势物种同化产物的影响第61-66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同化产物的影响第61-63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1-62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62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羊草叶片全氮、全磷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62-63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同化产物的影响第63-64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3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63-64页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芦苇叶片全氮、全磷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64页
   ·结果与讨论第64-66页
第7章 主要结论第66-68页
 主要结论第66页
 创新点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致谢第76-77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承担项目情况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关前景随机占优和马科维茨随机占优的检验统计量及其应用
下一篇:第二次雅典同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