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变第9页
     ·建筑生产影响城市的发展第9-10页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第11-15页
     ·国内外低碳建筑研究综述第15-17页
   ·研究目的第17页
   ·创新之处第17-18页
   ·研究内容第18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解析第20-40页
   ·解析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关系的理论基础第20-31页
     ·共生理论第20-23页
     ·协同学理论第23-26页
     ·耗散结构理论第26-28页
     ·公共产品理论第28-31页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第31-35页
     ·生态城市的提出第31-32页
     ·生态城市的理念变迁第32-33页
     ·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第33-34页
     ·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第34-35页
   ·低碳建筑的概念与内涵第35-39页
     ·相关术语界定第35-38页
     ·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关联性分析第40-53页
   ·基于生态城市的低碳建筑解析第40-43页
     ·低碳建筑的生态理念解析第40-41页
     ·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的功能解析第41-42页
     ·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的系统解析第42-43页
   ·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关联性解析第43-52页
     ·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关联性分析第43-46页
     ·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关联性分析第46-47页
     ·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的正相关分析第47-50页
     ·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负相关性分析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互利共生体的构建第53-61页
   ·基于协同理论的互利共生管理体系框架研究第53-56页
     ·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定义第53-54页
     ·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特点第54-55页
     ·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框架第55-56页
   ·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管理目标第56-57页
     ·低碳排放第56-57页
     ·生态发展第57页
   ·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管理对象第57-58页
     ·企业第57页
     ·居民第57-58页
     ·互利共生体第58页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第58-59页
     ·有形低碳建筑管理市场第58-59页
     ·“看得见的手”第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1-86页
   ·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原则第61-62页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对象及约束条件第62页
   ·评价指标的体系分析第62-71页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63-66页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概述第66-71页
   ·碳排量的计量第71-72页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72-75页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75-77页
     ·层次分析法第75-76页
     ·模糊数学法第76-77页
     ·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第77页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77-82页
   ·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第82-84页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82页
     ·确定因素集第82页
     ·确定评价集第82-83页
     ·权重指标集第83-84页
     ·模糊评估矩阵的确定第84页
     ·评价结果分析第84页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方法设计第86-99页
   ·生态城市的有关管理方法第86-88页
     ·生态城市管理的传统方法第86-87页
     ·生态城市管理的创新手段和技术第87-88页
   ·传统的低碳建筑管理方法第88-90页
     ·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实现低碳发展第88-89页
     ·从物质构成的角度降低建筑的碳排放第89页
     ·从市场供需角度推动低碳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第89-90页
   ·基于协同共生理论的低碳建筑管理方法设计第90-97页
     ·互利共生体发展的动力机制第91-93页
     ·互利共生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序变量自行引导第93-95页
     ·互利共生体发展的外在动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激励政策与机制第95页
     ·构建以互利共生体发展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第95-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七章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公共政策设计第99-111页
   ·我国当前存在的相关公共政策障碍因素第99-100页
     ·缺乏完善的政策体制第99页
     ·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通第99-100页
     ·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第100页
   ·政府引导低碳建筑发展的必要性第100-102页
     ·低碳建筑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第100页
     ·低碳建筑的供给分析第100-102页
   ·各国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解析第102-104页
   ·低碳建筑公共政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第104-105页
   ·完善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发展的相关约束机制第105-108页
     ·完善法律法规第105-106页
     ·制定低碳建筑的相关标准规范第106-107页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发展约束政策设定第107-108页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发展激励机制设计第108-109页
     ·宣传教育第108页
     ·财政补贴第108-109页
     ·税收优惠第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八章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第111-114页
   ·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融合发展的建议第111-112页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5页
附录 A第125-129页
发表文章第129-130页
 1、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9页
 2、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第129页
 3、获奖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消费需求的产品保证策略与服务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