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引言 | 第11-14页 |
| ·燕麦叶斑病概述 | 第11-12页 |
| ·燕麦叶斑病田间症状 | 第11页 |
| ·叶斑病病原菌 | 第11-12页 |
| ·侵染及发病条件 | 第12页 |
|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技术 | 第12-13页 |
|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2 华北地区燕麦主产区的叶斑病的发生与分布 | 第14-16页 |
| ·调查方法 | 第14-15页 |
| ·华北地区燕麦主产区的叶斑病的发生与分布调查结果 | 第1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5-16页 |
| 3 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6-24页 |
| ·致病菌的分离 | 第16页 |
| ·致病菌的采集 | 第16页 |
| ·供试药剂 | 第16页 |
| ·所用培养基及其成分 | 第16页 |
| ·致病菌的分离方法 | 第16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16-17页 |
| ·待测菌株培养 | 第16-17页 |
| ·离体叶片接种 | 第17页 |
| ·生长植株致病性测定 | 第17页 |
| ·待测菌再分离与鉴定 | 第17页 |
| ·分子鉴定 | 第17-18页 |
| ·菌株的收集 | 第17页 |
|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17页 |
| ·PCR扩增 | 第17-18页 |
| ·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18页 |
| ·所用培养基及其成分 | 第18页 |
| ·生物学特性试验 | 第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4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18-19页 |
| ·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19-20页 |
| ·病原菌形态观察 | 第20-21页 |
| ·分子鉴定结果 | 第21-22页 |
| ·生物学特性结果 | 第22-2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4页 |
| 4 不同栽培措施对燕麦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 第24-33页 |
| ·多种农业措施对燕麦叶斑病发生影响调查试验 | 第25-26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燕麦叶斑病发生影响调查试验 | 第25页 |
| ·多因素对燕麦叶斑病发生影响的正交试验 | 第25-26页 |
| ·灌水量与N、P肥配比对燕麦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燕麦叶斑病发生影响调查 | 第26页 |
| ·多因素对燕麦叶斑病发生影响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26-30页 |
| ·灌水量与N、P肥配比试验结果 | 第30-3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 5 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地区燕麦品种对叶斑病的抗性调查 | 第33-35页 |
| ·燕麦叶斑病抗病性的分级标准 | 第33-34页 |
| ·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地区燕麦品种对叶斑病的抗性调查结果 | 第34-3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5页 |
| 6 毒力测定 | 第35-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 ·供试药剂 | 第35-36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36页 |
| ·不同药剂对R1菌丝抑制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 ·不同药剂浓度条件下R1菌株的生长状况 | 第36-37页 |
| ·不同药剂对R1菌丝的毒力作用 | 第3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 7 药剂防治燕麦叶斑病的防效及对产量的影响 | 第38-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试验地 | 第38页 |
| ·供试品种 | 第38页 |
| ·供试药剂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杀菌剂防效 | 第40-41页 |
| ·施用药剂防治叶斑病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 8 结论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录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