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7页 |
·铁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 第9-16页 |
·铁路客运站公共空间的缺失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铁路客运站方面 | 第18-21页 |
·“灰空间”方面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6-45页 |
·铁路客运站的相关理论 | 第26-38页 |
·铁路客运站的组成 | 第26-28页 |
·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历程 | 第28-35页 |
·现代铁路客运站的功能及发展趋势 | 第35-38页 |
·现代铁路客运站的特点 | 第38页 |
·“灰空间”的相关理论 | 第38-40页 |
·“灰空间”的由来和概念 | 第38-39页 |
·“灰空间”的文化内涵 | 第39页 |
·“灰空间”的功能作用 | 第39-40页 |
·铁路客运站旅客行为心理方面理论 | 第40-44页 |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 第40页 |
·铁路客运站旅客的心理特征 | 第40-42页 |
·铁路客运站旅客的行为模式 | 第42-43页 |
·旅客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对铁路客运站“灰空间”营造的影响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现代铁路客运站“灰空间”的应用探究 | 第45-72页 |
·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灰空间”的应用探究 | 第45-52页 |
·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的功能作用 | 第45-47页 |
·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灰空间”的界定 | 第47-48页 |
·站前广场“灰空间”的营造方式 | 第48-52页 |
·铁路客运站站房“灰空间”的应用探究 | 第52-62页 |
·站房“灰空间”的功能作用 | 第52-53页 |
·站房“灰空间”的界定 | 第53页 |
·站房“灰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53-55页 |
·站房“灰空间”的营造方式 | 第55-62页 |
·铁路客运站站场“灰空间”的应用探究 | 第62-66页 |
·站场“灰空间”的功能作用 | 第62-63页 |
·站场“灰空间”的营造方式 | 第63-66页 |
·铁路客运站综合体“灰空间”的应用研究 | 第66-71页 |
·铁路客运站综合体“灰空间”的界定 | 第66页 |
·铁路客运站综合体“灰空间”的营造方式 | 第66-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灰空间”在现代铁路客运站中的设计策略 | 第72-78页 |
·设计原则 | 第72-73页 |
·通达性原则 | 第72页 |
·人性化原则 | 第72页 |
·地域文化性原则 | 第72页 |
·空间整体性原则 | 第72-73页 |
·设计要点 | 第73-75页 |
·恰当运用设计手法 | 第73页 |
·注重营造“灰空间”氛围 | 第73-75页 |
·设计启示 | 第75-77页 |
·注重与文化的结合 | 第76-77页 |
·注重空间的活力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页 |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图表目录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