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VOCs 的危害及治理 | 第11-12页 |
·光催化技术概述 | 第12-21页 |
·光催化原理 | 第13-15页 |
·TiO_2光催化剂在消除 VOCs 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TiO_2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纳米 TiO_2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18-21页 |
·介孔材料简介 | 第21-24页 |
·介孔 TiO_2的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介孔 TiO_2光催化性能 | 第23-24页 |
·稀土元素掺杂 TiO_2光催化化学 | 第24-25页 |
·稀土元素的光学特性 | 第24页 |
·稀土掺杂对 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二章 铕掺杂介孔锐钛矿 TiO_2的制备及气相光催化消除甲醇的研究 | 第33-51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8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铕掺杂 TiO_2粉体的制备 | 第35页 |
·铕掺杂锐钛矿介孔 TiO_2的制备 | 第35页 |
·催化剂主要表征方法 | 第35-37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差热-热重分析 | 第38-39页 |
·XRD 分析 | 第39-40页 |
·扫描电镜 | 第40页 |
·透射电镜 | 第40-41页 |
·N2吸附-脱附表征 | 第41-4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2-44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 第44页 |
·红外分析 | 第44页 |
·铕不同掺杂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焙烧温度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46-47页 |
·动力学研究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第三章 钐掺杂介孔 TiO_2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消除甲醇和丙酮 | 第51-65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钐掺杂非介孔 TiO_2粉体的制备 | 第52页 |
·钐掺杂的介孔 TiO_2的制备 | 第52-53页 |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 第53页 |
·XRD 分析 | 第53-54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54-55页 |
·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5-56页 |
·红外分析(FT-IR) | 第56-57页 |
·荧光光谱分析(FS) | 第57-58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8-59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 第59页 |
·活化温度对光催化消除甲醇的影响 | 第59-60页 |
·掺杂量对光催化消除甲醇和丙酮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催化剂紫外光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61-62页 |
·不同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 第62-63页 |
·动力学研究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镧掺杂介孔 TiO_2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 第65-77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66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 第66-67页 |
·XRD 分析 | 第67-68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68页 |
·N2吸附-脱附表征 | 第68-69页 |
·FT-IR 分析 | 第69-70页 |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70页 |
·固体荧光(FS) | 第70-71页 |
·催化剂对甲醇和丙酮光催化消除的比较 | 第71页 |
·活化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催化剂对甲醇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 第72-73页 |
·初始浓度与消除率之间的关系 | 第73页 |
·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测试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五章 苯系物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第77-83页 |
·实验部分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0页 |
·催化剂对苯系物的光催化降解活性比较 | 第78-79页 |
·催化剂失活现象分析 | 第79页 |
·催化剂光催化降解二甲苯的再生研究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总结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