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5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简要评述 | 第23-24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第24-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 ·内容安排 | 第24-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第2章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一般理论 | 第27-38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理论概述 | 第27-32页 |
| ·会计视角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 第27-29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 第29-30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 第30-31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 | 第31-32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及披露 | 第32-38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 第32-34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 第34-36页 |
|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 第36-38页 |
| 第3章 我国现行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研究 | 第38-48页 |
| ·我国现行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执行状况调查分析 | 第38-40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实证研究 | 第40-46页 |
| ·研究前提 | 第40页 |
| ·研究设计 | 第40-43页 |
| ·实证检验 | 第43-45页 |
|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 ·我国现行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国际组织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最新进展的比较研究 | 第48-62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国际组织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48-59页 |
|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 第48-56页 |
|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 第56-59页 |
| ·IASB 和 FASB 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最新进展的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优化的启示 | 第60-62页 |
| 第5章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披露及其会计处理方法的优化选择 | 第62-76页 |
| ·从会计确认的角度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优化 | 第62-64页 |
| ·再确认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选择 | 第62-63页 |
| ·终止确认标准的侧重转变 | 第63-64页 |
|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 第64-66页 |
| ·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 | 第64-65页 |
| ·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属性 | 第65-66页 |
| ·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的优化 | 第66-69页 |
| ·统一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披露规范 | 第66-67页 |
| ·单独制定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 第67-68页 |
| ·改进套期活动的信息披露 | 第68-69页 |
|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的优化选择——以股指期货为例 | 第69-74页 |
| ·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的比较选择 | 第70-72页 |
| ·公允价值套期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6章 促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优化的配套措施 | 第76-79页 |
| ·推进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建设,增强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适用性 | 第76页 |
|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建设,提高其估值的可靠性 | 第76-77页 |
| ·强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与监管机构的监督,完善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第77-78页 |
| ·培养专业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第78-79页 |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创新、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79-82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79-81页 |
|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