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演进--从孟子到陆象山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8页 |
第一章 《孟子》中良知思想的演进 | 第8-19页 |
第一节 性善论 | 第8-14页 |
第二节 良知的展开 | 第14-19页 |
第二章 汉唐时期"良知"思想的发展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汉唐的《孟子》境遇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儒佛交融下的李翱"复性"说 | 第20-25页 |
第三章 明道"仁体一本论"对"良知"的发展 | 第25-31页 |
第一节 "仁体一本论"提出的背景及概述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仁体一本论"的三种内涵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明道以后"仁体一本论"的发展脉络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良知"演进的另一端向:朱子的歧出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朱子论"知觉"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知觉"在心、性、情中的地位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已发与未发 | 第35-38页 |
第四节 涵养与察识 | 第38-41页 |
第五章 象山"心学"对"良知"思想的发展 | 第41-49页 |
第一节 辨志与先立其大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心即理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朱陆之辨 | 第43-46页 |
第四节 德性与知识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