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道德修养工夫概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道德修养工夫论提出的渊源 | 第8-19页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第8-11页 |
一、社会动乱,伦常失序 | 第8-10页 |
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理论渊源 | 第11-19页 |
一、儒家修养的内在理路 | 第11-16页 |
二、佛道文明的外部挑战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道德修养工夫论的内容 | 第19-50页 |
第一节 道德修养的基础论 | 第19-31页 |
一、道德修养可能性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二、道德修养必要性的理论基拙 | 第24-31页 |
第二节 道德修养的基本功 | 第31-43页 |
一、持敬涵养 | 第32-37页 |
二、格致明理 | 第37-43页 |
第三节 道德修养的关键点 | 第43-50页 |
一、天理人欲之辫 | 第43-46页 |
二、公私义利之辫 | 第46-50页 |
第三章 道德修养工夫论的评价及当代意义 | 第50-54页 |
第一节 道德人格的挺立 | 第50-51页 |
一、主体性的自觉树立 | 第50页 |
二、践行精神的弘扬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封建意识形态浓厚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当代社会的辩证吸收 | 第52-54页 |
一、天人合一的致思模式 | 第52页 |
二、修齐治平的修养目标 | 第52-53页 |
三、心敬明理的个体生活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