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导言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对象选取方法 | 第19-20页 |
·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 第20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的借鉴 | 第20-21页 |
·人生观教育的要求 | 第21-22页 |
·传统美德的传承 | 第22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页 |
2 “傍老族”族群概念厘定及主要特征 | 第22-27页 |
·相关族群概念阐释 | 第22-24页 |
·“啃老族” | 第23页 |
·“傍老族” | 第23页 |
·NEET | 第23页 |
·新失业群体 | 第23-24页 |
·各概念对比分析 | 第24页 |
·大学毕业生“傍老族”族群的厘定 | 第24页 |
·“傍老族”的主要特征 | 第24-27页 |
·“80 后”独生子女占主体 | 第24-25页 |
·家庭环境相对优越 | 第25-26页 |
·“社会不适症”明显 | 第26页 |
·求职创业屡屡受挫 | 第26-27页 |
·社会实践经验缺乏 | 第27页 |
3 大学毕业生“傍老族”基本情况及其影响—以福州地区为例 | 第27-33页 |
·大学毕业生“傍老族”的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性别构成 | 第27-28页 |
·年龄分布 | 第28-29页 |
·家庭结构 | 第29页 |
·收入状况 | 第29页 |
·地域构成 | 第29-30页 |
·大学毕业生“傍老”现象的主要影响 | 第30-33页 |
·个体影响 | 第30-31页 |
·社会影响 | 第31-33页 |
4 大学毕业生“傍老”现象的成因剖析 | 第33-46页 |
·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 第33-36页 |
·经济转型与就业形势严峻 | 第34-35页 |
·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错位 | 第35-36页 |
·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缺位 | 第36页 |
·成长环境的外部效应 | 第36-39页 |
·“421”特殊家庭的构成 | 第36-37页 |
·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 | 第37-38页 |
·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 第38-39页 |
·个体期待与角色偏差 | 第39-41页 |
·职业定位过于理想化 | 第39-40页 |
·就业教育指导的缺失 | 第40页 |
·认知偏差与角色失败 | 第40-41页 |
·消极就业动机的渗入 | 第41-43页 |
·理想信仰迷失,价值取向偏离 | 第41-42页 |
·道德约束乏力,责任意识淡薄 | 第42页 |
·文化引领失效,理性思考欠缺 | 第42-43页 |
·个人心理素质薄弱 | 第43-45页 |
·个人认知偏颇,心理自卑封闭 | 第43-44页 |
·缺乏心理历练,抗挫能力不足 | 第44页 |
·沉溺虚拟世界,自治能力丧失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5 大学毕业生“傍老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 第46-55页 |
·夯实文化基础,健全高校价值观教育体系 | 第46-49页 |
·大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 | 第47页 |
·加强高校思政队伍精干化建设 | 第47-48页 |
·拓宽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渠道 | 第48页 |
·发挥学生党员与干部的带动力 | 第48-49页 |
·坚持以生为本,制定个性化就业培养方案 | 第49-51页 |
·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估量就业形势 | 第49-50页 |
·打造大学毕业生个性职业生涯规划 | 第50页 |
·倡导学习与能力并重的育人新模式 | 第50-51页 |
·实现教育创新,妥善运用心理学良性渗透 | 第51-53页 |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 第51页 |
·精心塑造典范发挥榜样示范 | 第51-52页 |
·善用心理干预调适不良心理 | 第52页 |
·注重机会教育实现潜移默化 | 第52-53页 |
·融入信息时代,健全“傍老族”遏制机制 | 第53-55页 |
·积极引导,优化社会就业创业环境 | 第53页 |
·政企合作,实现学校社会“无缝”对接 | 第53-54页 |
·齐抓共管,构建高校就业保障机制 | 第54页 |
·通力协作,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 第54-5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59-62页 |
附录二 访谈纲要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