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纳米零价铁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 | 第12-16页 |
·纳米零价铁对有机物的降解 | 第13-15页 |
·纳米零价铁对无机物的去除 | 第15-16页 |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纳米零价铁的分散改性方法 | 第17-19页 |
·我国地下水中砷(As)的污染现状 | 第19-23页 |
·砷元素的性质及存在形态 | 第19-20页 |
·地下水中砷污染的修复技术 | 第20-23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论文的目的与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药品及分析方法 | 第25-32页 |
·实验方案 | 第25-27页 |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分析和表征方法简介 | 第27-31页 |
·零价纳米铁和复合零价纳米铁的制备 | 第27页 |
·pH和溶液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第27页 |
·Zeta电位和等电点(IEP)的测定 | 第27-28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28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8-29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9页 |
·X射线衍射 | 第29-30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0页 |
·As(III)去除的批试验和产物分析 | 第30-31页 |
·重金属离子总As的测定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复合零价纳米铁的制备及表征 | 第32-45页 |
·零价纳米铁的制备 | 第32页 |
·复合零价纳米铁的制备 | 第32-36页 |
·聚乙二醇简介 | 第32-33页 |
·羧甲基纤维素钠简介 | 第33-34页 |
·聚苯乙烯磺酸钠简介 | 第34-35页 |
·羧化壳聚糖简介 | 第35页 |
·复合零价纳米铁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35-36页 |
·nZVI和nZVI/PSS的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电子显微镜(TEM、SEM)结果 | 第37-38页 |
·比表面积(BET) | 第38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 | 第38-42页 |
·X射线衍射(XRD)结果 | 第42-43页 |
·Zeta电位(ζ电位)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nZVI和nZVI/PSS对As(III)的去除 | 第45-64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PSS对溶液ORP的影响 | 第45页 |
·溶液初始pH对As(III)去除的影响 | 第45页 |
·nZVI(nZVI/PSS)投加量对As(III)去除的影响 | 第45-46页 |
·As(III)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6页 |
·离子强度对As(III)去除的影响 | 第46页 |
·与As(III)反应前后纳米铁粉的XPS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PSS对反应过程中溶液ORP变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 第47-48页 |
·纳米铁投加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As(III)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Na+浓度对As(III)去除的影响 | 第51-52页 |
·Ca2+浓度对As(III)去除的影响 | 第52-53页 |
·动力学与产物分析 | 第53-63页 |
·nZVI与nZVI/PSS去除As(III)的动力学对比分析 | 第53-59页 |
·纳米铁去除As(III)的反应机理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1 结论 | 第64-66页 |
·复合零价纳米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64页 |
·nZVI和nZVI/PSS去除水中As(III)的批试验研究 | 第64-65页 |
·nZVI和nZVI/PSS去除水中As(III)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 第65-66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6页 |
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