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污染现状 | 第11页 |
·有机气溶胶在大气复合污染中的重要作用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 | 第13-17页 |
·典型排放源对有机气溶胶形成贡献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页 |
·论文组织架构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珠江三角洲碳气溶胶排放特征及分担率 | 第23-45页 |
·碳气溶胶来源及分类 | 第23-24页 |
·清单估算方法 | 第24页 |
·活动水平数据收集 | 第24-32页 |
·固定燃烧源 | 第24-25页 |
·工业过程源 | 第25页 |
·移动源 | 第25-28页 |
·扬尘源 | 第28-29页 |
·生物质开放燃烧 | 第29-31页 |
·废物焚烧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BC、OC 排放因子 | 第32-36页 |
·2009 年珠江三角洲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 第36-37页 |
·碳气溶胶排放特征分析 | 第37-44页 |
·珠江三角洲碳气溶胶排放源贡献率分析 | 第37-41页 |
·碳气溶胶排放的地区分布 | 第41-42页 |
·同类排放清单结果比较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2009 年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研究 | 第45-62页 |
·SO2、NOX、CO、PM10和 VOC 人为源排放清单建立 | 第45-46页 |
·估算方法及相关参数 | 第45-46页 |
·清单结果 | 第46页 |
·2009 年珠三角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第46-49页 |
·时间分配 | 第49-53页 |
·电厂、工业源 | 第49-50页 |
·居民燃烧 | 第50-51页 |
·道路移动源 | 第51页 |
·生物质开放燃烧 | 第51-52页 |
·其他排放源 | 第52页 |
·污染物月度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空间分配 | 第53-61页 |
·空间分配方法 | 第53-55页 |
·典型大气污染源排放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第56-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 第62-69页 |
·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62页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 第63-67页 |
·生物质燃烧 | 第63-65页 |
·其他排放源 | 第65-66页 |
·各污染物不确定性范围汇总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典型污染源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贡献的模拟 | 第69-84页 |
·模式系统介绍及研究区域 | 第69-70页 |
·模式系统搭建 | 第69页 |
·研究区域与模拟时段 | 第69-70页 |
·模型参数设置及数据来源 | 第70-73页 |
·中尺度气象模式 WRF | 第70-71页 |
·排放源处理模型 SMOKE | 第71-72页 |
·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 CMAQ | 第72-73页 |
·模型验证 | 第73-75页 |
·典型污染源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贡献的数值模拟 | 第75-82页 |
·源贡献率计算 | 第75-76页 |
·情景方案的设定 | 第76页 |
·基准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情景方案模拟结果评估 | 第77-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84-8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