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中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破坏模式控制方法对比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8页
   ·选题背景第8-9页
   ·汶川地震灾害第9-12页
   ·东日本大地震震害第12-14页
   ·课题研究现状第14-16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中日规范强震破坏模式控制方法第18-36页
   ·日本抗震设计发展历史第18-19页
   ·中日设防目标及方法第19-21页
     ·设防目标对比第19-20页
     ·设计步骤对比第20-21页
   ·第一阶段设计第21-24页
     ·设计步骤及要求第21-22页
     ·地震力计算第22-24页
   ·第二阶段设计第24-33页
     ·中国规范强震破坏模式设计方法评价第25-26页
     ·日本第二阶段设计路径第26-27页
     ·保有耐力计算法第27-28页
     ·楼层保有水平耐力 Qui第28页
     ·结构特征系数 Ds第28-30页
     ·结构不规则性系数 Fes第30-33页
   ·本章总结第33-36页
3 分析结构设计及日本模型推覆分析第36-52页
   ·模型信息第36-43页
     ·材料强度第36-37页
     ·结构选型第37-39页
     ·荷载选取第39页
     ·反应谱第39-41页
     ·设计内力第41页
     ·框架的构造措施第41-43页
   ·日本模型的推覆验算(pushover)第43-50页
     ·推覆原理及加载模式第43-44页
     ·日本模型推覆验算过程第44-50页
   ·本章结论第50-52页
4 中日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第52-78页
   ·软件及纤维模型介绍第52-53页
     ·OpenSees 软件介绍第52页
     ·纤维模型介绍第52-53页
   ·弹塑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3-62页
     ·材料本构的选用第53-57页
     ·非线性单元类型选用第57页
     ·材料本构参数确定第57-59页
     ·梁柱截面纤维划分第59页
     ·结构荷载及质量施加第59-60页
     ·地震波选取第60-61页
     ·地震波峰值调幅第61-62页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第62-77页
     ·楼层剪力第62-64页
     ·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第64-69页
     ·塑性铰分布及延性系数第69-76页
     ·基底剪力与顶点位移滞回曲线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结论第78页
   ·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对外公路交通换乘枢纽内部空间高效能设计初探
下一篇:门—中国建筑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