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机动通信系统设计及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工作基础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应急机动通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15-30页 |
| ·体系结构设计概述 | 第15-17页 |
| ·体系结构定义 | 第15-16页 |
| ·多视图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 第16-17页 |
| ·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第17-21页 |
| ·国外机动通信网络现状 | 第18-19页 |
| ·我国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现状 | 第19页 |
| ·应急机动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第19-21页 |
| ·多视图设计 | 第21-25页 |
| ·运作视图 | 第21-23页 |
| ·系统视图 | 第23-24页 |
| ·技术视图 | 第24-25页 |
| ·系统主要功能 | 第25-27页 |
| ·无线远程接入功能 | 第25页 |
| ·有线接入功能 | 第25页 |
| ·话音通信功能 | 第25页 |
| ·数据和传真功能 | 第25-26页 |
| ·现场信息采集及处理功能 | 第26页 |
| ·显示控制功能 | 第26页 |
| ·视频会议功能 | 第26页 |
| ·定位导航功能 | 第26页 |
| ·安全保障功能 | 第26页 |
| ·维修及保障功能 | 第26-27页 |
| ·主要性能指标 | 第27-30页 |
| ·无线接入能力 | 第27页 |
| ·有线接入能力 | 第27页 |
| ·语音通信能力 | 第27页 |
| ·数据通信能力 | 第27页 |
| ·视频传输能力 | 第27页 |
| ·指挥作业能力 | 第27页 |
| ·导航定位能力 | 第27-28页 |
| ·机动性能 | 第28页 |
| ·可靠性 | 第28页 |
| ·维修性 | 第28页 |
| ·环境适应性 | 第28-29页 |
| ·电磁兼容性 | 第29页 |
| ·人机工程 | 第29页 |
| ·安全与保护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应急机动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 第30-57页 |
| ·系统组成 | 第30页 |
| ·通信子系统设计 | 第30-39页 |
| ·光纤接入 | 第30-32页 |
| ·卫星通信功能 | 第32-34页 |
| ·短波通信 | 第34-36页 |
| ·超短波通信 | 第36-38页 |
| ·无线视频传输 | 第38-39页 |
| ·信息采集子系统设计 | 第39-42页 |
| ·系统组成 | 第40页 |
| ·主要功能 | 第40-42页 |
| ·信息处理子系统设计 | 第42-45页 |
| ·系统组成 | 第42页 |
| ·主要功能 | 第42-43页 |
| ·网络规划 | 第43-45页 |
| ·IP语音处理 | 第45页 |
| ·显示控制子系统设计 | 第45-50页 |
| ·系统组成 | 第46-48页 |
| ·主要功能 | 第48-50页 |
| ·导航定位子系统设计 | 第50-51页 |
| ·系统组成 | 第50页 |
| ·主要功能 | 第50-51页 |
| ·应急机动通信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 第51-57页 |
| ·全IP承载业务 | 第51-52页 |
| ·有无线转接技术 | 第52-53页 |
| ·视频编解码技术 | 第53-57页 |
| 第四章 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应用分析 | 第57-64页 |
| ·话音通信 | 第57-60页 |
| ·视频通信 | 第60-61页 |
| ·数据通信 | 第61-62页 |
| ·北斗定位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应用案例-应急指挥车 | 第64-77页 |
| ·应急指挥车项目背景 | 第64页 |
| ·应急指挥车系统设计 | 第64-66页 |
| ·车辆改造方案 | 第66-76页 |
| ·车辆设计要求 | 第66-68页 |
| ·改造车辆基本参数 | 第68页 |
| ·布局设计 | 第68-71页 |
| ·供电系统设计 | 第71-72页 |
| ·电磁兼容性设计 | 第72-76页 |
| ·应急指挥车项目实施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发展和展望 | 第77-80页 |
| 结束语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