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梁轨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梁轨相互作用发展综述 | 第11-14页 |
| ·收缩徐变理论发展综述 | 第14-15页 |
| ·温度梯度理论发展综述 | 第15-1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梁轨相互作用机理及计算方法 | 第18-25页 |
| ·梁轨相互作用机理 | 第18-20页 |
| ·制动附加力 | 第18页 |
| ·伸缩附加力 | 第18-19页 |
| ·挠曲附加力 | 第19-20页 |
| ·收缩徐变附加力 | 第20页 |
| ·日照温差附加力 | 第20页 |
| ·无缝线路纵向阻力模型 | 第20页 |
| ·梁轨相互作用理论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 ·梁轨相互作用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算例验证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连续梁桥梁轨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5-43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25-29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 ·模型中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26-29页 |
| ·无缝线路连续梁桥梁轨相互作用计算结果 | 第29-34页 |
| ·伸缩附加力计算结果 | 第29-30页 |
| ·制动附加力计算结果 | 第30-32页 |
| ·挠曲附加力计算结果 | 第32-34页 |
| ·钢轨附加应力组合及强度检算 | 第34-37页 |
| ·钢轨附加应力组合 | 第34-35页 |
| ·钢轨强度检算 | 第35-37页 |
| ·连续梁桥制动墩刚度对纵向附加力的影响 | 第37-41页 |
| ·制动墩刚度对伸缩附加力的影响 | 第38页 |
| ·制动墩刚度对挠曲附加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制动墩刚度对制动附加力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关于纵向附加力及梁轨相对位移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41-42页 |
| ·关于钢轨应力组合及强度检算 | 第42页 |
| ·关于制动墩刚度对轨道纵向附加应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收缩徐变对梁轨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43-66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 | 第43-46页 |
| ·混凝土的收缩 | 第43-44页 |
| ·混凝土的徐变 | 第44页 |
| ·国内外常用的混凝土徐变模型 | 第44-46页 |
| ·模型的建立及收缩徐变模式的选取 | 第46-49页 |
| ·模型建立的原则 | 第46-47页 |
| ·徐变系数及收缩应变的计算 | 第47-49页 |
| ·收缩徐变产生的轨道纵向附加力计算结果 | 第49-57页 |
| ·我国铁路规范徐变模式计算结果 | 第49-51页 |
| ·CEB-FIP1990徐变模式计算结果 | 第51-53页 |
| ·美国ACI209(82)徐变模式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 ·不同收缩徐变模式下计算结果的比对 | 第55-57页 |
| ·考虑收缩徐变后的钢轨纵向附加力检算 | 第57-60页 |
| ·不同铺轨时间对收缩徐变附加力的影响 | 第60-65页 |
| ·我国铁路规范徐变模式计算结果 | 第61-62页 |
| ·CEB-FIP1990徐变模式计算结果 | 第62页 |
| ·美国ACI209(82)徐变模式计算结果 | 第62-63页 |
| ·收缩徐变附加应力变化速率的比较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关于收缩徐变附加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 第65页 |
| ·关于铺轨时间对轨道附加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日照温差对梁轨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6-81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我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日照温差模式计算结果 | 第66-70页 |
| ·考虑日照温差后钢轨纵向附加力检算 | 第70-75页 |
| ·单独考虑日照温差 | 第70-71页 |
| ·组合考虑日照温差与收缩徐变 | 第71-75页 |
| ·实测温度模式计算结果 | 第75-80页 |
| ·实测温度数据分析及拟合 | 第75-77页 |
| ·实测温度数据计算结果 | 第77-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81-83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