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之自然生成 | 第11-27页 |
(一) 哲学研究中的主体间性转向 | 第11-16页 |
1. “主体性的黄昏”──主体性在哲学视界中的浮沉 | 第11-14页 |
2. “主体性的黎明”——主体间性哲学的提出 | 第14-16页 |
(二)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及其困境 | 第16-23页 |
1.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过程 | 第16-18页 |
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贡献 | 第18-20页 |
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 第20-23页 |
(三) 超越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 第23-27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学理思路 | 第23-24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实践思路 | 第24-27页 |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意义探析 | 第27-38页 |
(一)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7-30页 |
1. 理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钥匙 | 第27-28页 |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28页 |
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内涵 | 第28-29页 |
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涵 | 第29-30页 |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涵 | 第30页 |
(二)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30-34页 |
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 第31-32页 |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特征 | 第32-34页 |
(三) 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34-38页 |
1. 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34-35页 |
2. 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 第35-36页 |
3. 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的交往实践转向 | 第36页 |
4. 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 第36-38页 |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之交往式教育模式建构 | 第38-51页 |
(一)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概述 | 第38-42页 |
1.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提出 | 第38-39页 |
2.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运行轨迹 | 第39-40页 |
3. 影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的因素 | 第40-42页 |
(二)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 第42-47页 |
1. 第一阶段:定向和准备阶段 | 第42-44页 |
2. 第二阶段:对话和互动阶段 | 第44-46页 |
3. 第三阶段:反思和调控阶段 | 第46-47页 |
(三)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 第47-51页 |
1. 交往学习法 | 第47-48页 |
2. 对话教学法 | 第48-49页 |
3. 合作辩论法 | 第49页 |
4. 启发式讲授法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