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紫杉醇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1页 |
·紫杉醇作用机理及构效关系 | 第11-12页 |
·紫杉醇的抗癌机理 | 第11页 |
·紫杉醇的构效关系 | 第11-12页 |
·紫杉醇的生化合成途径 | 第12页 |
·紫杉醇合成的生化途径 | 第12页 |
·紫杉醇生产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2-13页 |
·人工栽培与半合成法 | 第13-14页 |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法 | 第14页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4-15页 |
·提高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中紫杉醇含量的方法 | 第15-19页 |
·筛选高通量植物细胞株 | 第15页 |
·前体饲喂 | 第15-16页 |
·添加抑制剂 | 第16页 |
·添加诱导子 | 第16-17页 |
·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环境 | 第17-18页 |
·培养方式 | 第18-19页 |
·采用新型生物反应器 | 第19页 |
·植物防御反应及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植物细胞的防御反应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 第19-20页 |
·防御反应与诱导子 | 第20-21页 |
·红豆杉悬浮细胞防御反应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与紫杉醇合成的关系 | 第21-23页 |
·红豆杉与内生真菌 | 第23-24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内生真菌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生物学特性与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 第26-40页 |
·前言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生物材料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1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的制备(Fungal endophyte culture supernatant, FECS) | 第28页 |
·植物悬浮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 第28-29页 |
·植物细胞生长及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总糖的测定 | 第29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测定 | 第29页 |
·总酚测定 | 第29-30页 |
·紫杉烷的提取 | 第30页 |
·紫杉烷的测定 | 第30-3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对东北红豆杉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对东北红豆杉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对东北红豆杉细胞防御反应的影响 | 第33-35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对东北红豆杉细胞合成紫杉醇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FECS 对东北红豆杉细胞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对东北红豆杉细胞紫杉烷积累的影响 | 第37-39页 |
·本章总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内生真菌影响东北红豆杉细胞生长和紫杉醇合成的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40-52页 |
·前言 | 第40页 |
·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生物材料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3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的制备(Fungal endophyte culture supernatant, FECS) | 第41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各组分的分离 | 第41页 |
·植物悬浮细胞的培养、处理及生长测定 | 第41页 |
·真菌胞外多糖(EPS)分子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真菌胞外多糖(EPS)单糖组成测定 | 第42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中赤霉素(GA3)的提取 | 第42-43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中赤霉素(GA3)的测定 | 第43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测定 | 第43页 |
·紫杉醇的测定 | 第43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活性成分的初步分析 | 第43-44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FECS)中的植物激素分析 | 第44-46页 |
·内生真菌胞外多糖(EPS)及其化学组成分析 | 第46-48页 |
·内生真菌培养条件对其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48-50页 |
·多糖和FECS 在紫杉醇合成中的关系 | 第50-51页 |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内生真菌培养液与茉莉酸甲酯(MJ)诱导子的比较 | 第52-59页 |
·前言 | 第52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2页 |
·仪器设备 | 第52页 |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生物材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的制备(Fungal endophyte culture supernatant, FECS) | 第52页 |
·植物悬浮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 第52-53页 |
·植物细胞生长测定 | 第53页 |
·植物细胞活性的测定 | 第53页 |
·植物细胞内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的提取 | 第53页 |
·脱落酸(ABA)的测定 | 第53页 |
·紫杉醇的测定 | 第53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和茉莉酸甲酯对东北红豆杉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和茉莉酸甲酯对东北红豆杉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和茉莉酸甲酯对东北红豆杉细胞内源脱落酸的影响 | 第55-56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和茉莉酸甲酯对东北红豆杉细胞紫杉醇合成影响比较 | 第56-57页 |
·内生真菌培养液处理和茉莉酸甲酯处理东北红豆杉细胞紫杉醇烷的积累分析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红豆杉细胞对内生真菌生长及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 第59-65页 |
·前言 | 第59页 |
·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仪器设备 | 第59页 |
·实验试剂 | 第59页 |
·培养基 | 第59-60页 |
·生物材料 | 第60页 |
·方法 | 第60-61页 |
·东北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及美丽镰刀菌的培养 | 第60页 |
·美丽镰刀菌生长的测定 | 第60页 |
·美丽镰刀菌培养液总糖的测定 | 第60页 |
·美丽镰刀菌培养液紫杉醇的提取与测定 | 第60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东北红豆杉细胞培养液对美丽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 第61页 |
·不同培养阶段东北红豆杉细胞培养液对美丽镰刀菌生长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东北红豆杉细胞液的添加时间 | 第63页 |
·东北红豆杉细胞对美丽镰刀菌合成紫杉醇的影响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内生真菌与东北红豆杉细胞的耦合培养 | 第65-74页 |
·前言 | 第65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65-67页 |
·实验仪器 | 第65-66页 |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培养基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68页 |
·植物细胞与内生真菌的种子培养 | 第67页 |
·内生真菌与东北红豆杉细胞的耦合培养 | 第67-68页 |
·紫杉醇测定 | 第68页 |
·总酚测定 | 第68页 |
·植物细胞生长与真菌生长测定 | 第68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耦合培养与非耦合培养东北红豆杉细胞的生长与紫杉醇的合成 | 第68-70页 |
·培养基对耦合培养中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中央隔膜对东北红豆杉细胞生长与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 第71页 |
·耦合培养中真菌的通气流量 | 第71-72页 |
·内生真菌的接种时间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附录1:论文创新点 | 第88-89页 |
附录2: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 第89-90页 |
附录3:缩写表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