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歌剧艺术论文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

内容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选题目的、意义与价值第8-9页
 第二节 选题主要论域及相关概念界说第9-12页
  一、 选题论域第9-10页
  二、 相关概念界说第10-12页
 第三节 课题研究背景概述第12-14页
 第四节 课题研究方法和理论构想第14-16页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第16-60页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奠基第16-31页
  一、 儿童歌舞剧的早期探索第16-20页
  二、 延安秧歌剧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第20-25页
  三、 《白毛女》与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初步成型第25-31页
 第二节 积累与繁荣期第31-41页
  一、 《小二黑结婚》表演艺术“戏曲化”及其成就和影响第32-36页
  二、 《刘胡兰》(解放后版)及《红霞》的表演艺术第36-41页
 第三节 成熟期第41-49页
  一、 《洪湖赤卫队》的表演艺术成就与“二次高潮”第一峰第41-45页
  二、 《窦娥冤》与《红珊瑚》表演艺术能量的再积聚第45-49页
 第四节 高峰期第49-60页
  一、 《江姐》表演艺术的整体性优势第50-53页
  二、 《江姐》主要演员的表演艺术成就与“二次高潮”第二峰第53-60页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个案研究第60-116页
 第一节 郭兰英表演艺术第60-78页
  一、 在《白毛女》中的表演及“喜儿”形象塑造第61-64页
  二、 在影片《白毛女》中的歌唱艺术第64-68页
  三、 在《红云崖》中的表演及“冬花”形象塑造第68-70页
  四、 在《春雷》中的表演及“满妹子”形象塑造第70-72页
  五、 在《窦娥冤》中的表演及“窦娥”形象塑造第72-75页
  六、 郭兰英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第75-78页
 第二节 王玉珍表演艺术第78-87页
  一、 在《洪湖赤卫队》中的演唱与表演第78-83页
  二、 “韩英”形象的塑造第83-86页
  三、 王玉珍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第86-87页
 第三节 万馥香表演艺术第87-96页
  一、 在《江姐》中的演唱与表演第88-91页
  二、 “江姐”形象的塑造第91-94页
  三、 万馥香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贡献第94-96页
 第四节 民族歌剧其他著名演员的表演艺术第96-116页
  一、 方晓天(《刘胡兰》主演)第96-100页
  二、 乔佩娟(《小二黑结婚》扮演小芹、《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扮演赵淑华)第100-103页
  三、 前线歌剧团蔡培莹(《红霞》主演)第103-105页
  四、 上海歌剧院任桂珍(在上海主演过多部民族歌剧)第105-111页
  五、 海政文工团蒋晓军(《红珊瑚》主演)第111-116页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理论建构与反思第116-160页
 第一节 古今中外戏剧表演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第116-123页
  一、 戏曲表演写意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第117-119页
  二、 西方戏剧表演写实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第119-121页
  三、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表演美学对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滋养第121-123页
 第二节 以我为主合纵连横的理论建构第123-137页
  一、 革新精神:立足传统、应时而变第124-126页
  二、 演剧观念:生活第一、雅俗共赏第126-129页
  三、 歌唱艺术:扎根戏曲、以歌唱剧第129-131页
  四、 表演艺术:实中含虚、多重综合第131-134页
  五、 角色创造:神形统一、塑像丰满第134-137页
 第三节 对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反思第137-160页
  一、 声乐演唱中的戏剧性第138-143页
  二、 声部配备与音响纵深第143-147页
  三、 角色创造的隐性类型化倾向第147-151页
  四、 表演艺术家女强男弱现象第151-154页
  五、 表演艺术民族性与时代感第154-160页
余论第160-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0页
 一、 著作文献第164-166页
 二、 文集文献第166-167页
 三、 期刊文献第167-169页
 四、 学位论文第169-170页
 五、 报纸文献第170页
 六、 电子文献第170页
 七、 其他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磁同步电机的参数辨识及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HSV-1通过活化PI3K/AKT和ERK MAPK信号通路诱导KSHV裂解性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