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洛坝铅锌矿床喷流沉积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 ·研究区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 ·喷流沉积矿床成因进展 | 第10-12页 |
| ·洛坝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6-25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 ·区域地层 | 第17-18页 |
| ·区域构造 | 第18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18-19页 |
| ·区域变质作用 | 第19页 |
| ·区域矿产分布 | 第19-25页 |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5-37页 |
| ·矿区地层 | 第25-28页 |
| ·中泥盆统焦沟层上层(D~2a~(2-2)) | 第25-28页 |
| ·三叠系(T) | 第28页 |
| ·矿区构造 | 第28-29页 |
| ·褶皱 | 第28-29页 |
| ·断裂 | 第29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29-30页 |
| ·岩体 | 第29-30页 |
| ·岩脉 | 第30页 |
| ·矿区变质作用 | 第30页 |
| ·接触热变质作用 | 第30页 |
| ·动力变质作用 | 第30页 |
| ·矿体特征 | 第30-33页 |
| ·矿石特征 | 第33-34页 |
| ·矿石的矿物组成 | 第33页 |
| ·矿石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 ·矿石构造特征 | 第34页 |
| ·围岩蚀变 | 第34-35页 |
| ·成矿期次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热水喷流沉积特征分析 | 第37-50页 |
| ·喷流通道相的厘定 | 第37-39页 |
| ·海底喷流通道及附近角砾岩 | 第37页 |
| ·海底喷流的显微构造证据 | 第37-39页 |
| ·硅质岩岩石学特征 | 第39-40页 |
| ·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8页 |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40-43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3-44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4-48页 |
| ·有机质分布特征 | 第48页 |
| ·碳硅泥质板岩-热水沉积结束标志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50-61页 |
| ·成矿控制条件 | 第50-52页 |
| ·大地构造环境 | 第50页 |
| ·地层岩性控制 | 第50-51页 |
| ·岩相沉积环境的控制 | 第51-52页 |
| ·构造控制条件 | 第52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2-58页 |
| ·硫同位素特征 | 第52-54页 |
| ·碳氧同位素特征 | 第54页 |
| ·铅同位素 | 第54-55页 |
| ·硫化物中的微量元素特征 | 第55-57页 |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7-58页 |
| ·洛坝铅锌矿床与典型矿床对比 | 第58-59页 |
| ·矿床成因 | 第59-61页 |
| 总结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7页 |